◎记者 赵永峰
近日,乌素图街道基层治理实战课堂上,利民社区“房不胜防”代表队通过视频纪实与现场演绎,生动还原老旧小区漏雨难题的破解全过程,用“民呼我应”的实际行动,写下基层治理的温暖注脚。
破解漏水难题
利民小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老旧社区,部分楼栋楼顶防水层已超使用年限,裂缝、鼓包等问题逐年加重。每到雨季,“外面大雨倾盆、家里小雨滴答”便成了顶楼住户的日常,甚至有居民调侃“吃饭时得盯着天花板,就怕墙皮掉进碗里”。“每年入夏就犯愁,夜里要起来倒三四次水,生怕漏到楼下伤了邻里和气。”在顶楼住了20多年的王大爷指着墙上斑驳的水渍叹气。除了生活不便,反复维修的费用更成了负担,有住户一年花在补漏上的钱就有几千元,小修小补管不了几个月,根治漏雨,成了居民最迫切的期盼。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社区工作的“冲锋号”。利民社区党委迅速将漏雨治理列为年度“头号民生实事”,激活“党小组+网格员+楼栋长”治理引擎,组建专项工作组,明确“党小组牵头定方向、网格员跑腿抓落实、楼栋长连心传民意”的分工体系,构建起“从诉求收集到效果回访”的全链条闭环机制。
“每一批卷材都查质检报告,每一处接缝都看是否符合标准,绝不能让居民的钱白花。”监督队成员、老党员梁素霞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小区党小组第一时间扛起统筹重任。一方面,用一周时间完成“地毯式”摸排,通过入户走访、现场查看,为涉及漏雨的楼栋建立“一户一档”,详细记录漏雨位置、受损程度、居民诉求。为让居民放心,党小组还组建“党员+热心居民”监督队,从防水材料进场到施工工艺验收,全程盯守把关。
形成自治闭环
利民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逐栋逐户走访,了解房屋状况,开展精准化沟通,耐心解答居民疑问,消除居民对资金使用安全性、维修质量等方面的顾虑。对政策不了解的居民,社区工作者耐心细致地讲解房屋维修资金的使用流程、意义;对存在疑虑的居民,他们多次上门沟通,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房屋漏水的危害,用实际案例打消居民顾虑;遇到行动不便的住户,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服务,提供上门签署服务帮助填写相关材料;面对部分居民白天上班不在家的情况,利民社区工作者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开展“错峰走访”;对意见分歧较大的楼栋,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协商维修方案。全力推进辖区漏水房屋维修资金签署,在利民社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2025年签署完成38栋。
单元长全程主导本单元房屋维修资金使用事宜,通过上门走访、居民群征集等方式,精准摸排居民对屋顶防水维修的迫切需求与意见分歧,将梳理后的50余条核心诉求及居民意见汇总表及时反馈至社区。同时,凭借对单元情况的熟悉,主动对持观望或不配合态度的居民开展针对性沟通协调,确保房屋维修工作顺利开展。居民积极响应单元长号召,共同推选出3名居民代表组成专项监督小组,全程跟进施工质量。最终形成“需求由居民提出、方案由居民讨论、结果由居民监督”的自治闭环,高效推动维修项目落地。
过两个多月施工,首批30栋楼的防水工程顺利完工。几场大雨过后,居民群里满是好评:“我家终于不用接雨了!”李阿姨特意拍了家里干爽的天花板发群里,配文“感谢社区,解决了我好几年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