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做康复理疗
特色康复课程
◎策划 梁学东 张建芳 周旭
记者 李硕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的包头,天高云淡,微风和煦。在市社会福利院三楼的康复教室里,五岁的孤独症患儿小宇正专注地盯着智能屏幕上的虚拟花朵,小心翼翼地伸出小手去触摸,当屏幕上的花朵绽放出绚烂的光彩时,小宇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包头市的福利机构中已成为常态。
9月19日,包头市民政局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市社会福利院隆重举行。这次合作是包头市近年来持续推进“一老一小”工作的缩影,从养老服务到儿童福利,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包头市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暖心工程
托起明天的希望
清晨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市社会福利院的康复教室里。三岁的脑瘫患儿小明在康复师李老师的指导下,正在进行行走训练。当他摇摇晃晃地迈出第一步时,脸上绽放的笑容如花朵般灿烂。“刚来时,小明连坐都坐不稳,现在不仅能独立坐着,还能扶着栏杆行走。”康复师欣慰地说。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包头市近年来对儿童福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2023年以来,包头市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对儿童福利机构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感觉统合训练室内,孩子们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滑板、秋千、平衡木等器械进行训练;音乐治疗教室内,悠扬的旋律安抚着孩子们的情绪;个别化训练室内,康复师正一对一地开展针对性训练。
近年来,市民政部门多措并举开展关爱儿童成长的各项行动,创新推出“护苗成长”专项行动,建立全市困境儿童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一人一档”精准化管理。建立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儿童福利服务网络,打造“儿童服务圈”,联合教育、卫健等部门,推出“康教融合”特色项目,将康复训练与学前教育有机结合。
记者从市社会福利院了解到,院里目前开设了多种康复课程,为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服务。“我们注重个性化康复方案的制订,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康复计划。通过‘评估-制定方案-实施训练-再评估’的闭环模式,孩子们在认知、运动、社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市社会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养老
守护夕阳的美好
午后时分,伍心孝荣养老院的活动室内,八十岁的李奶奶正在护理员的帮助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您看,这样就能和孙女视频通话了。”护理员小王耐心地指导着。李奶奶捧着手机,看着屏幕那头的孙女,笑容绽放在脸上。
这温馨的场景,正是包头市推进智慧养老服务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包头市不断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救助等系统,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运用大数据分析需求变化,提前部署服务资源。
以“品牌引领养老服务品质升级”为战略引擎,深度激活区域养老服务潜能,匠心打造“一区一品牌”的特色化养老服务新格局。各旗县区以品牌为纽带,将养老服务从基础保障向品质化、特色化全面跃升,让银龄群体在“一品牌一特色”的贴心服务中,切实感受鹿城养老的温度与活力。
昆都仑区116个养老服务设施构建“区级-街镇-社区”三级网络,15分钟服务圈覆盖93%社区;医养协同让所有养老机构开通医疗绿色通道,81%的老人拥有家庭医生,“临家老年照护中心”实现小病照护与大病转诊无缝衔接;96111智慧平台3分钟响应需求,智能拐杖、机器人炒菜的助餐点等科技应用守护安全;政府与社会力量联动推进适老化改造,从节日关怀到产业博览会的创新成果,让“老有颐养”从愿景变为现实。
青山区民政局聚焦“服务民政”,精心打造“‘青’你放心?乐养青山”养老服务品牌,全方位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精准回应老年群体多元需求。
九原区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目标,打造“乐享颐养 久远陪伴”养老服务品牌,推动养老工作迈上新台阶。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包头市“一区一品牌”的养老服务品牌矩阵实现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实现了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的价值跨越,以差异化定位激活养老服务生态,用标准化运营夯实服务根基,以科技赋能提升守护精度,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特别的关怀中安享晚年。
政企携手
注入发展新动能
9月19日,包头市民政局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四大平台,为“一老一小”工作注入专业力量。
在签约仪式现场,四大共建平台正式揭牌成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将推动校地协同育人与公益服务深度融合;“养老机构消防实训基地”重点开展消防理论教学和应急演练培训;“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研究中心”着力构建“政校协同、研用一体”的研究与实践平台;“养老服务人才基地”将加快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根据协议,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将发挥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优势,定期派师生到福利机构开展服务。这种政校合作新模式,不仅为在院儿童带来更专业的服务,更重要的是构建起“理论研究-实践验证-成果推广”的完整链条,推动民政服务从“有”到“优”的转型升级。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双方将深入开展多项合作,将聚焦协议内容,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开展政策咨询与评估,提升行政决策科学化、合理化、法治化水平;深化科研合作,开展联合课题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书写民生答卷的包头经验、包头案例;构建人才培养与交流新模式,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包头市养老机构消防实训基地”“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研究中心”“包头市养老服务人才基地”开展社工、养老等人才培训,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新机制;搭建平台强化项目合作,共建北疆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围绕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发展、儿童关爱服务、婚姻服务优化、特殊群体关爱帮扶等内容开展合作项目,切实惠及鹿城百姓。
一老一小,相得益彰;政校携手,共绘暖阳。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包头市用真情和实干书写着民生保障的精彩答卷,用创新和担当铺就了“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温暖之路。爱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续写,幸福的画卷正在鹿城大地徐徐展开。
【短评】
书写“1+1>2”的双赢答卷
包头市创新采用政校合作模式,将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与高校的智力创新优势相结合,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让高校师生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写在一线;养老实训基地的打造,让专业人才得以系统培养;困境儿童研究中心的设立,让科研成果直接惠及特殊群体。这种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既破解了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又探索出一条政校协同、互利共赢的新路径。
包头的创新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民生方案。其以“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民生工作的模式,将智慧科技与传统服务相结合的做法,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成效,都蕴含着普遍性的经验价值。这份答卷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幸福指数。
当市民政局与高校携手签约,当智慧养老与儿童福利共同推进,这座工业城市正在书写一份充满温情的民生答卷。包头市“一老一小”工作的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厚度,更彰显了新时代民生工作的政治高度与发展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