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月宫折桂 折的不是桂花?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中秋将近,“桂”再次成为南方城市的话题。但“蟾宫折桂”折的是桂花吗?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杰考证出,“桂”在宋代以后才专指“桂花”,宋代之前的“桂”,指的都是樟科桂树。 据程杰介绍,在中国古代,以“桂”为名的植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樟科桂树,广为人知的肉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类;一种是木犀科木犀,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桂花。对此明人张志淳《桂辨》有极简明的辨说:“桂有桂树之桂,有桂花之桂。桂树则《楚辞》‘桂酒’‘箘桂’之类,即今医家所用,取其气味辛甘,乃用其皮也;桂花之桂则诗词所言,今人家所植,取其香气馥烈,乃尚其花也。”而长期以来,人们在阅读古典文献时,未能辨别这一“植物同名不同实”的现象,更未就两者的先后关系有任何确切的论证。 据程杰教授在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杂志上《我国桂花起源考》长文,唐以前各类本草(医药)著作、史家记载、文学作品、文字解诂所说“桂”均为樟科桂树。樟科类桂树木材高大,树木、树皮、树叶等均具芳香气息,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应用。桂树之木材可用于建造“桂宫”“桂殿”等建筑,制造“桂舟”“桂棹”等用具,制作“箘桂”“桂枝”等药材、“椒桂”“姜桂”之类日用香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于是,就相应出现了月中桂影、科举折桂、吴刚斫桂等美好传说与文人佳话。其中未见有任何木犀科桂花的迹象,更没有任何可以前后披露溯源、梳理勾连的桂花欣赏与种植信息。 在长文中,程杰认为,从汉代《说文解字》到五代、宋初的各类字典辞书解释桂的植物之义,只是樟科桂树一种,别无他意。而到了宋末元初,“桂”的植物义项才在樟科桂树的基础上,又出一种“木犀科桂花”。 据程杰考证,我国文献最早的桂花信息见于宋太宗朝乐史《太平寰宇记》,该书记载明州即今浙江宁波特产,其中有“红木犀”,即开红花的木犀,也就是今天所说桂花中的丹桂。“木犀”是桂花最早的名称,是说其木材纹理似犀牛角,这表明桂花最初是因木材的应用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北宋中叶以来,人们发现的木犀资源越来越多,“岩桂”“九里香”“桂花”等别称相继出现,标志着芳香浓郁的特征与观赏价值受到重视。最终,“桂花”这个名称因其通俗易懂,逐步取代“木犀”,成为最流行的称呼。 如今,关于“桂”的成语或典故有很多,在厘清了“桂”在宋前宋后所指不同之后,这些成语或典故,或许要重新审视了。 比如,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唐以后,这个神话几乎家喻户晓。这里的“桂”在宋代以后多被作为“桂花”理解,至今依然如此。但按程杰的考证,这里的“桂”其实是桂树,并非桂花。 (据《扬子晚报》,记者: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