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旅献獒图》 宋 钱选
“威尼斯之狮”的造型
在日前举行的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最佳女演员奖第三次颁给中国演员,这让本届威尼斯电影节迅速在国内媒体上引爆话题。而作为电影节标志的“威尼斯之狮”在吸引全球众多影迷目光的同时,这一意大利知名文化名片也引起诸多讨论。
“威尼斯之狮”是一尊青铜有翼狮雕像,已在圣马可广场上矗立了七百余年。然而,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意大利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这尊被视为欧洲文明图腾的飞狮,极有可能流淌着纯粹的中国血脉。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标志性狮子雕像源自古代中国”的说法,早在2024年就已流传甚广。直到今年9月4日,相关研究论文在业界权威期刊《古物(Antiquity)》上发表,这一考古推论才变得更具说服力。
中国其实并非狮子的原产地,那么,一个疑问随之而来:这只欧洲的飞狮,何以会是“中国制造”?
威严的“代言人”
在中国古代,汉字里原本没有“狮”这个字。与狮子形象最接近的动物是狻猊(suān ní),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它更多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兽,最早见于先秦古籍《穆天子传》。此外,另一个代表“狮子”的字是虓(xiāo)(《说文解字》云:“谓师子名虓也。”)。
据史料记载,公元87年,西域月氏国向汉朝进贡狮子,这种“殊方异物”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面前。当时的国人称其为“师子”,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古印度梵语“Simha”前缀的音译。后来,随着古人习惯在表示动物的字前加“犬”字旁,“师子”才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狮子”。
从梵语音译的逻辑来看,狮子在中国的传播与佛教密不可分。实际上的确如此,两者几乎是同时传入中国。《传灯录》记载,释迦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段话虽然被一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视作“猖狂”,但也恰恰说明,佛教文化除了慈悲为怀,还有威严勇猛的一面。而狮子,就是这种威严的最佳代言人。
在汉朝专司镇墓
中国的镇墓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达到鼎盛,最终在五代时期逐渐式微。
镇墓兽的出现与演变,源于古人对神秘巫术的信仰,这种巫术后来发展为“厌胜”(厌,读音ya,通“压”,“厌胜”,压而胜之之意)。镇墓兽最初的起源,据说是和一只叫“魍象”的恐怖怪兽有关。在各类传说中,魍象“状如小儿,全身赤黑,大耳长臂,赤爪”,以亡者的肝脑为食。
古人笃定,陵墓内没有神煞或者猛兽镇守,必将“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压制“魍象”的神煞被称作“方相氏”,他“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身份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周朝的神职人员,有人说是专职打鬼的狂夫,或是驱除邪祟的神兽。
方相氏的身影常出现在大傩(驱鬼仪式)和大丧这两个上古时期最高级别的仪式上,因此,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普通贵族无法让方相氏站在自家坟墓前,于是退而求其次,在墓前种植柏树、设立老虎的石像——传说中“魍象”同样惧怕这两类生物。
为进一步防患鬼怪,人们还会在坟墓内准备各种镇墓神兽。到了汉朝,随着狮子的传入,凶猛的狮子被选为新的镇墓兽。现存最早的石狮雕刻便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汉代石狮昂首挺胸、张嘴扬颈,充满生命力,仿佛随时会跃然而起。有它们守着,墓主想必能“高枕无忧”了。
来自西域的神兽
到了唐朝,狮子被当成了一种来自西域的神兽。《唐国史补》里记载了一个玄乎的故事:“开元末,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
宫廷画师阎立本在《西旅贡狮子图》中描绘的狮子,外貌特征为“类熊而猴貌,大尾”,毛色漆黑。可惜原作失传,后世大部分画家因从未见过狮子,在临摹时竟产生了一个有趣的误读: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这只狮子理解成了凶猛的獒。
五代以后,大型镇墓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铁牛、铁猪等普通动物,或者南方长江流域那些奇奇怪怪的“人首鱼身”的臆造生物。宋元时期,随着火葬、纸扎、冥器的流行,墓中的陪葬俑习俗也渐渐走向终点。
但狮子作为雕像造型,却流传了下来。不过,后来的狮子也变了样。不像汉代的走狮、南北朝的蹲狮、唐朝的立狮那样各有特色,再后来的狮子,绝大多数都是坐狮,而且它们的精神状态也一步步趋于萎靡。有人觉得,到了清代,狮子雕像甚至都快变成温顺的“哈巴狗”了,这或许跟宋朝之后日益衰弱的国力有关吧。
跨国身世之谜
说回圣马可广场上那只飞狮。意大利学者根据它的“精神面貌”,以及其最初铸造材料是从中国长江下游矿区提炼的铜这一关键论据,把它断定为唐朝飞狮。虽然理由非常充分,不过说句实话,这个断定也有不少说不通的地方,比如它的尺寸、材质和样式。中国古代的镇墓兽,多用漆器、陶瓷或木头,很少用铜这类金属。体型庞大的石狮,大多立在祠堂、墓碑或陵墓旁边,它们更不可能是铜制的。
据意大利专家推测,这只铜狮可能是在中国长江流域铸造而成。那么,问题又来了,在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的情况下,古人是怎么把一座3吨重的铜狮,从中国南方运到威尼斯的呢?
基于种种未解之谜,专家们给出的一个合理猜想是:七百多年前,这座铜狮被“大卸八块”,通过丝绸之路,经由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一路辗转到达欧洲。最后,威尼斯的工匠们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重新拼装,还原成欧洲人心目中的铜狮。
(据《北京青年报》,文/图: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