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根据图纸组装搭建装配式温室大棚
◎记者 康璐 摄影报道
秋高气爽,在东河区沙尔沁镇鄂尔格逊村的设施农业高品质示范园(种业提升)项目的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根据图纸组装搭建装配式温室大棚主体骨架。一排排整齐间隔的“钢筋铁骨”,为农业生产增添了工业底色,也让现代农业有了真实写照。
所谓“装配式大棚”,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农业设施。它解决了传统农业设施建设周期长、质量参差不齐、成本不可控等问题,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该项目占地面积120亩,将建造27栋装配式大棚。”负责项目施工安装的内蒙古中远大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施工负责人梁存峰介绍:“项目建造的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装配式大棚,大棚的主体骨架结构采用了更耐腐蚀的镀锌工艺,使用年限更长。我们正在全力以赴赶工期,整体建造进度已过半,预计在12月30日之前完成建造工程。”
据东河区农牧林草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郭春晖介绍,项目所在地原本建设的大棚年久失修,早已不能满足东河区设施农业发展需求。“传统农业大棚依赖厚土墙保温,实际使用面积小,还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装配式大棚比传统大棚土地利用率更高、更耐腐蚀,使用年限更久,还可以在棚内进行机械化生产,是东河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据悉,近年来东河区加快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累计整合支农资金6.3亿元,在集中改造设施农业近3万亩的基础上,抓住内蒙古推进设施农业升级改造的历史契机,争取奖补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10亿元,升级改造设施农业2.2万亩。已建成设施农业规模片区33个,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11个(经营面积近6000亩)。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4万亩,产量达48万吨。东河区2024年成功获批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先后被评为设施农业引领基地、设施农业科技转化示范基地。
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东河区充分发挥距离黄河近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渔业。
位于黄河沿岸的福佑生态科技设施渔业养殖项目,瞄准渔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落实科技种业+生态养殖+高附加值“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将打造集水产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殖、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渔业基地。
项目负责人于俊义介绍:“项目重点想打造一个涵盖基因测序病原检测等技术的分子育种中心,为沿黄的水产企业和养殖户提供种苗、技术、设备、销售、品牌培育等一系列设施渔业服务,目前我们的标准化池塘建设已经进入尾声,工厂化育苗中心预计年底投产运营。”
郭春晖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特色渔业、水生态项目建设,深化招商引资,力争‘十五五’末实现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培育3个亿株育苗企业,努力创建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