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去逛动物园》书影
再过不到半个月,就是国庆假期,今年为期八天的长假,许多人已经规划好旅游行程了,而动物园一直就是城市旅行中热门的目的地。
从小就热爱动物园的卢路,用一本《陪你去逛动物园》全方位地解读大家对动物园的疑问。这本书从游客逛动物园的常见困惑与误区出发,选取了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讲述了动物园里不为常人所知的那些事,以求“为游客解惑,替动物园发声”。全书包括七个篇章:动物吃什么、动物住哪里、动物怎么了、动物谈恋爱、动物看医生、饲养员的日常以及逛动物园的攻略。最后,作者以多年来游逛世界各地动物园的亲身经历,倾情奉上一份游逛动物园的独家宝藏攻略。
动物与我们的距离
书中在“动物住在哪里”这一章中,介绍了被称为“全景式动物园”的观赏设置,这源于19世纪的欧洲。被誉为“全景动物园之父”的卡尔·哈根贝克斥资在德国汉堡营建的哈根贝克动物园,摒弃了传统的笼网设计,用壕沟代替笼子,虽然拉远了人们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但是自然的场景,一览无余的视野,没有笼网的阻隔,反而让游人感觉更加真实贴近动物的自然生活。之后,在野生动物园的潮流下,大型动物园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基本告别了老式铁笼展区。
壕沟不像铁笼子隔离效果肉眼可见,它真的安全吗?这一点动物园设计师其实早就想过了,书中以老虎为例,狮虎山的壕沟边缘和游客护栏最短距离是7米,这是经过饲养实践及文献资料研究后得出的老虎跳跃的极限。而即便老虎来到壕沟下面往上蹿,底部与游客之间的直线距离至少有5.5米,平地纵向跳跃老虎想达到这个距离也是比较困难的。全景式观赏最先要解决的一定是安全问题,在很多动物园也会上双重保险,比如壕沟加电网或者壕沟加钢化玻璃等等,让安全性增加,还有伪装成植物的电草,总之,利用一切办法不破坏观赏效果。
流量背后的温度
如果没有笼子,没有玻璃,没有壕沟,没有电网,完全零距离,你敢去这样的动物展区吗?书中提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动物园和瑞士巴塞尔动物园就有这样的展区设计。展出的是小型鸟雀,设计师利用小型鸟雀趋光性的特质,在展区引入光照,将光亮聚集到一处,而游客参观区完全不设灯光。这样在黑暗之中,鸟雀只在有光的地方停留,黑暗的地方几乎不去,就算有一两只迷失的小鸟,在光照的引导下它也能找回展区的位置。这种被称为“光比隔障”的隔离措施被作者誉为最高级的。这种隔障的形成,其实是设计师站在动物的视角,站在动物的福祉所考虑的结果,当然也要有高素质游客的配合,才能消除中间那道屏障。
在现代动物园的考量中,游客的安全一定是最重要的,在这之外人们也逐渐关注到动物的福利。比如说猴山,在印象中是典型的下沉式展示区,猴子虽然在往山上爬,但始终是在游客的俯视之下,游客在尽显优越的同时,可以以非常舒适的角度投喂甚至投打猴子,猴子则只能仰望乞求。这种猴山也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比如南宁动物园网红“丢那猩”的园区,就摒弃了传统的坑式俯瞰,也没有让猩猩隔离在玻璃后面,而是让游客平视参观甚至直接互动,这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尊重,也照顾到动物的心理需求,更是让游客与动物有了互动的空间。
书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丹佛动物园的云豹展区,有一面玻璃采用的是单向展示,游客能看到云豹,而云豹看不见游客。对于云豹这种隐私需求较高的动物来说,这种设计让它减少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让它更为轻松自在,不经意间展示出最真实的状态。
视觉混养造奇观
作者卢路是动物园爱好者,去过全球各地的很多动物园,其中,位于日本大阪的天王寺动物园让他印象深刻。这座动物园始建于1915年,蜷缩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占地仅约11公顷,是北京动物园的八分之一,却凭“视觉混养”把不足一万平方米的非洲稀树草原展区玩出了辽阔幻觉。
走进展区,入口的“荣耀岩”先声夺人,雄狮站在顶端,鬃毛逆光燃烧;几步之外,斑马低头啃短草,屁股对着天敌;再远,长颈鹿列队而行,羚羊点缀其间,游客望去简直就如《狮子王》的著名画面那样和谐,真正做到了沉浸式体验。然而镜头拉远,你会发现三者之间暗藏刀劈般的壕沟,狮跃不过,斑马更难逾越。长颈鹿因身高天然作远景,绕到展区背面又变成近景主角,隔水与非洲秃鹳并置,抬头树冠悬着一只球形鸟巢,巢中循环着非洲织叶鸟的叽喳声,鬣狗、黑犀牛、蹄兔的笼舍同样借地势高差与植物掩映,在游客眼中连成一片无界的草原。
这里高低落差不足15米,却通过透视、色彩、植被过渡,把东非到北非的生态梯度压缩进一条动线,利用视觉效果,营造出了卡尔·哈根贝克当年梦想中的场景。视觉混养的核心是“看见却够不着”,既满足猎食者与猎物的天性展示,又守住福利底线。
当你把这本书合上,会发现:动物园还是那座动物园,但你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游客。作者卢路把多年行走、百次疑问、千次解答,压缩成了这一本可以塞进背包的小书,也把“逛动物园”这件小事,升级为一次关于尊重、科学与共情的终身练习。
(据《北京晚报》,文: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