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养生虽好 几类人群不适用
日期:09-18
“春捂秋冻”是流传千年的养生谚语。秋天适当少穿点,能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增强抵抗力,就像一次温和的“耐寒训练”。但“春捂秋冻”并非人人适宜,尤其是对关节炎患者、胃溃疡患者、脑血管疾病患者等特定人群来说,盲目“秋冻”容易加重疾病,甚至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那么,这些特定的人群为何不宜“秋冻”?他们在秋季又该如何养护身体呢?来看看多科医生的建议吧!
关节炎患者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秋属金,为肺所主,筋属木,为肝所主,而金克木,故秋天肃杀之金气易伤肝木而伤筋。秋季早晚天气转凉,阴寒之气留滞于关节导致气滞血瘀。同时,秋雨常常绵绵不停,温度下降叠加湿度上升,会让寒湿之气有可乘之机,侵袭人体肌肤关节,引起骨关节炎的发作。”银川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王银宁分析。
养护小贴士:宁夏地处西北,秋天寒湿邪气逐渐加重,关节炎患者尽量选择透气、保暖性好的衣物,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来增减衣物;脚部保暖也很重要,可选择穿厚底鞋或靴子,避免脚底受到寒湿而侵袭全身;局部关节部位的保暖可以用护膝、护腕、长袜或手套、围脖等;房间尽量朝阳、通风,多到室外晒太阳。做家务时也要尽量用温水,避免直接接触冷水。
胃溃疡患者
“寒冷刺激可诱发人体生理反应,包括血液中组织胺水平上升及胃酸分泌增加,这对胃溃疡患者而言,意味着溃疡面可能受到更强烈的刺激,增加复发、出血乃至穿孔的风险。”银川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徐娟提醒。
养护小贴士:对于胃溃疡患者,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减轻胃部负担。平时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以补充维生素,日常要少吃芹菜、红薯等粗纤维食物。还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食用花生可养胃醒脾,滑肠润燥,秋天正是食用花生的好季节。
脑血管疾病患者
“寒冷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会增加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严重事件的发生率。因此,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应更加注重保暖,以稳定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银川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柯生海分析。
养护小贴士:秋季养生应以养阴润燥为主。在饮食上,宜酸不宜辛、宜润不宜燥,忌吃寒凉食物。要少吃辣椒、胡椒、姜、葱、蒜等辛味之品以防辛温助热,可多食葡萄、西红柿等酸味蔬果。秋季也可以适当喝菊花茶,以清肝润肺。
慢性肺病患者
“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对慢性肺病患者也是个考验。冷空气不仅可直接刺激呼吸道,还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加剧气管、支气管痉挛,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加重。”银川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师常喜介绍。对慢性肺病患者来说,秋季加强保暖、佩戴口罩、适当锻炼,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
养护小贴士:腹式呼吸训练是改善慢阻肺患者呼吸功能的重要方法。吸气:采取仰卧或舒适的坐姿,可以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脐处,放松全身,先自然呼吸,然后吸气,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呼气:腹部自然凹进,向内朝脊柱方向收,胸部保持不动。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呼出去,这样做时,横膈膜自然而然地升起。
心血管疾病患者
“低温环境下,人体为应对寒冷,血液重新分布,心脏负担加重,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保持适宜的体温,避免急剧的温度变化,是保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银川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主任医师刘丽梅提醒。
养护小贴士: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秋天更要护好颈部、后背、脚踝这三个关键部位。清晨起床后,最好用温水刷牙洗脸。晨起和睡前各喝一小杯温开水,有效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忌饮浓茶和咖啡。情绪激动是心血管事件的“引爆器”。心血管疾病患者遇事需冷静,切忌大喜大悲、与人争执、过度焦虑。
(据《银川晚报》,记者: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