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降妖》角色造型定稿
在童年记忆中,有一批角色鲜活如昨、历久弥新:脚踩祥云的大圣、手舞混天绫的哪吒、一身正气的黑猫警长、勇敢团结的葫芦兄弟……这些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造的经典动画形象,曾陪伴几代中国人成长。“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展正在位于北京的泰康美术馆举行,带观众重返童年,开启动画时空之旅。
放映厅里的童年
步入展厅,观众首先穿越一片色彩斑斓的经典动画海报林。当时,每部影片拷贝发行至各地的美术电影海报通常只有一款官方版本,这些海报大都由影片的主创精心手绘,能够忠实、生动地反映出影片的主题立意、人物关系和美术风格。
走进“序厅”,迎面而来的宽幅视频中闪烁着不同时期的片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集锦。背后的墙上,投映着经典动画角色的动态剪影,由于这些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仅看剪影就能辨别出哪个动画角色。
200余册上美影动画完成台本在两侧墙上列阵以待,中国美术电影史20世纪50至90年代的累累硕果尽收眼底。完成台本,又叫“电影镜头记录本”,是一部影片摄制工作全部结束的象征。仔细看,不少台本封面上还有主创的签绘、题字或钤印,仿佛与自己参与过的作品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展览依据从“台前”到“幕后”的展示逻辑,设置“序厅”“经典巡礼”“媒介探索”“当代回响”“绘动之旅”五大板块。从珍贵的签绘台本、分镜草图、美术设计、手工道具、赛璐珞片,到动画人亲述的口述影像,展览不仅重现了经典动画的创作现场,也揭示了手绘、水墨、偶、剪纸等片种背后的工艺美学与媒介创新。
穿过由经典动画角色组成的灯箱墙,童年放映厅循环播放《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雪孩子》等经典动画,观众可以在美术馆公众号上投票点播,展览会定期更换播放内容。
独特的东方艺术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几乎每一位“童年老朋友”都在“经典巡礼”板块齐聚一堂。观众会看到很多珍贵的原始手稿、角色设定图、分镜台本甚至人物模型。
该展区的第一部作品《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万籁鸣和唐澄导演。影片融合了京剧表演的程式动作,还有张光宇、张正宇兄弟设计的美术风格,既有传统的味道,又很有现代感。影片上映后,曾在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被誉为“迪士尼做不到的东方艺术”。
展品中,动画师陆青为孙悟空设计的动作草图,线条潇洒、动作飞扬,描绘了“辞别群猴”“演兵比武”“盗食金丹”等多个场景。当时,为了让孙悟空的动作更传神,动画师们专门跑去戏校看表演,从京剧中学动作、学节奏,再一帧一帧地画进角色里。所以片中的孙悟空,才会又灵活、又带戏味儿。
在《天书奇谭》展区,观众能看到一组影片的画面分镜台本,可以理解为动画正式绘制前的“导演手稿”。里面标得非常详细,角色动作、镜头节奏、对白、音乐、音效,全都一一写清楚。当时还没有复印机,这些台本全靠硫酸纸和蓝晒技术一张张拷出来。现在再看这些图纸,依然能感受到那一代动画人“慢工出细活”的专注和热情。
故事这样“动起来”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后,陆续设立了包括水墨动画在内的手绘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制作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一整套独立的工艺流程和创作团队。“媒介探索”展示了这些动画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展览特别复原了当年动画师的工作现场。观众能看到他们用过的动画桌、颜料、灯箱、摄影表……这不是流水线式的工业化制作,而是一群动画人,用心、用手、用时间,一点一点搭建出来的“绘动世界”。
接下来,展览依次展示了手绘动画、水墨动画、偶动画、折纸动画、剪纸动画等不同的动画形式。观众能看到《雪孩子》的色指定稿、《舒克和贝塔》的赛璐珞片、《山水情》的分镜台本,还有将水墨动画画面投影在一方浅池的场景、《聪明的鸭子》里造型生动活泼的纸偶、《金色的海螺》剪纸连环画原稿……
“当代回响”单元将目光转向现在,看看当下的动画人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用新的方式讲故事。展区由7个小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在循环播放动画短片,这些作品来自高校动画系、独立动画人,也包括《中国奇谭》系列中的四部幕后特辑,今年暑期档爆款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此前的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也在其中。
展厅中央名为“档案馆”的展柜,展示了动画创作中“台前幕后”的日常材料:摄影表、镜头袋、书信、胶片盒、宣传袋……这些看起来有点琐碎的“边角料”,还原了一个行业最真实的日常。
(据《北京晚报》,记者:袁云儿 白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