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农文旅和鸣 共赴“诗与远方”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8版:地方       上一篇    下一篇

充满趣味的涂鸦墙 ◎记者 李楷谨 摄影 记者 李鸿瑶 仲秋时节,山野渐染金黄。步入位于春坤山麓的固阳县银号镇大庙村,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晨雾轻柔弥漫,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充满诗意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大庙村积极依托春坤山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与本地种植、养殖业有机结合,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等多方面整合资源,持续拓宽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这里,农文旅融合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照亮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诗与远方”。 要“流量”更要“留量” 一座山,带火一个村。 大庙村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春坤山。走进“大庙人家”院落,翻新后的广场整洁宽敞,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五彩风车长廊随风轻转,生动有趣的彩绘墙映衬出淳朴自然的田园意境。 “大庙人家”农家乐项目,是大庙村党支部推动农文旅融合的一项创新实践。依托丰富的旅游与民俗文化资源,村里策划推出多项创意文旅活动。云中草原艺术节、春坤山敖包祭祀、“41°固阳献”品牌背书……这些项目形成一个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涵盖了住宿、餐饮、购物、夜间旅游等众多方面。“游云中草原、赏大地油画、品后山美食、购固阳八宝、观精彩活动”——大庙村正努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丰富旅游业态,“留住”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 大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泽洋介绍,2021年,“大庙人家”仅运营90天就实现纯利润5万元;到2024年,该项目利润已增至80万元,村集体经济连续多年实现翻番。“截至目前,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达56万元,农家乐项目真正让村集体经济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要“底蕴”更要“底色” 文化与旅游、乡村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让乡村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相映生辉。 文化振兴与文旅融合,也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年轻人返回家乡创业,通过开办农家乐、制作销售手工艺品等方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在大庙村刘三沟村,村民韩莲枣一早就开始在自家民宿里忙碌:宰羊、备料、和莜面、削土豆、泡发山蘑菇……不一会儿,厨房里已是香气扑鼻。“虽然是工作日,中午已经订出去三桌,客人都是冲着咱们地道的农家菜来的。春坤山旅游旺季差不多持续三个月,我们家基本天天这么热闹。”韩莲枣笑着说。 随着天气渐凉,春坤山旅游逐渐进入淡季,不少村民也趁着好时节,对自家的民宿进行改造,提档升级,力求以多元化的风貌吸引更多游客。 “村民们尝到了发展文旅的甜头,最近又有两户村民对自家的民宿进行装修改造,避免同质化竞争,让每一个来到大庙村旅游、居住、消费的游客都能有更丰富的体验感。”李泽洋表示,村里改造破旧房屋,更多的年轻人将自家的旧宅基地改造为农家乐和民宿。返乡创业年轻人不断增加新业态,还不断挖掘资源优势,将耕地周边乡村小道改造为跑马场,田地中种植本地特色农作物、延伸产业类型和品类等,让“文旅+特色”农业更丰富,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要“走红”更要“长红” 一业兴,百业旺。 在大庙村,“固阳八宝”、羊肉等特色农产品依托“41°固阳献”品牌优势,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广受游客欢迎,成为热门的旅游伴手礼。 近几年,村民郭生旺家的黄芪羊肉销量持续走高。“好多城里人提前几个月就来订羊,价格比市场价还高出五六块,现在一斤能卖到33元。”郭生旺高兴地说,去年他家卖出60多只羊,加上土地承包和打零工的收入,一年总共挣了8万元。 郭生旺的致富经历,正是大庙村借助“41°固阳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李泽洋介绍,自2018年起,村委会在大庙村打花自然村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整村推广种植野生黄芪,“一‘芪’带动百姓致富”。“村里将40多户农民的1600多亩坡地统一承包给公司,农户每亩地可获100元承包费,参与务工每天还能赚150元。黄芪地允许放羊,羊吃了黄芪茎叶,肉质更加鲜美,售价比普通羊肉更高。” 此外,村里的农家乐还帮助村民代销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李泽洋告诉记者:“近几年我们累计帮村民代销农畜产品超过400万元。项目不仅带动村财政稳步增长,更拓宽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