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东北小山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
日期:09-17
小南山遗址地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城东南的乌苏里江岸边,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南山上曾多次发现古代文化遗物,但由于缺少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性质长期较为模糊。
“你能想象吗?小南山地表数十厘米厚的土层中竟浓缩了上万年的历史。”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永才蹲在地上,一边抚摩着他倾注大量心血的小南山一边感慨道,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层太薄,再加上地表树高林茂、地层内夹杂大量石块,开展考古调查和勘探难度很大。
2015年开始,为了解小南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和遗存分布情况,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正式对小南山遗址开展考古发掘,目前发掘总面积近2700平方米。考古人员在山中的几十处墓葬坑中挖掘出土各类文物数万件,发现并确认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的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勾勒出乌苏里江流域先民的早期生活样貌。
“根据碳十四测年和考古学研究,小南山遗址玉器集中出土的第二期文化遗存距今约900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小南山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李有骞表示,这不仅将我国玉文化的起源向前追溯了1000年,而且向北推进了1000多公里,颠覆了以往对玉器起源的认知。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李群撰文指出,距今约9000年前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以玉为贵、以玉为美的习俗由此发端”。2024年6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的“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饶河县举办,与会的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认为,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有力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为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进一步探寻中华玉文化源头、揭示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目前,小南山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已阶段性完成,转入报告撰写阶段,相关科研工作正持续开展。
(据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张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