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张春香老师 春林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支教结束,董瑞雪老师收到锦旗。 ◎策划 郝晨莺 记者 宋美慧 2024年2月,兴安盟广袤而苍凉的土地上,迎来了来自包头的支教老师,她们是老师也是妈妈,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开启了非同寻常的教育远征。时隔7个月后,通往额济纳旗的公路上,路旁胡杨林的枝叶在风中摇曳,如同挥舞的手臂,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教育使者。 数学之光 张春香母子的高三守望 张春香至今记得那个抉择的夜晚。窗外华灯初上,她手中的支教申请表却重若千钧。“妈妈,我们要去的地方什么样?我舍不得现在的同学和老师。”儿子唐皓轩仰起稚嫩的脸庞轻轻发问。 作为包头市第八十一中学的数学教师,张春香深知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孩子们正等待着知识的滋养,为此,虽然要与家人分开,留下工作繁忙的丈夫独自照顾家庭,她还是决定报名去支教。为了不影响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也为了让孩子能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得到成长与历练,最终,她选择了带着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一同踏上支教之路。 抵达兴安盟的头两个月,儿子因水土不服时常发烧,深夜里的啜泣声刺痛着母亲的心。但第二天清晨,张春香依然准时站在高三教室的讲台上。 面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张春香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每一个概念,每一道题,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知识点讲起,设计更简单的问题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在批改作业时写下更多鼓励性评语。每次晚自习,她都会留下来为学生一对一辅导,一点点地帮助孩子们提高。渐渐地,那些曾经畏惧数学的眼睛开始闪烁求知的光芒。 采访中,张春香老师很是感慨,她说在兴安盟,师生和家长都对他们母子颇多照顾。她的孩子也在本地入学就读并逐渐适应,儿子看到妈妈为当地学生辛勤付出的身影,也深受感染,开始主动参与到一些力所能及的小活动中,成了促进两地孩子交流的小使者。 今年8月,唐皓轩要与当地的同学和老师告别了,他把攒下的零用钱全部用来给同学们买了定制小礼物——每一支笔上都写着同学们的名字、理想大学的校名。班主任则专门为唐皓轩举行了小小的欢送班会,唐皓轩把礼物送给同学们时,眼泪也止不住流下来。 张春香老师说:支教并不是单向的给予,更是双向的成长与治愈。作为志愿者,我们都承担着教学与教研的双重任务,传播包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研经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地师生和家长的真诚和肯定,收到了最真挚的温暖和力量。 化学之梦 春林与女儿的成长之旅 2004年8月,作为包头市第十四中学的化学教师春林启程,她带着7岁的女儿朵丽娜重返故乡兴安盟,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寻根之旅”。行囊里除了教学资料,还塞满了女儿的绘本和玩具。 春林老师告诉记者:“支教之前,考虑到孩子比较小,老人也不在跟前,只能和自己一起去。我告诉女儿,去支教的地方兴安盟是妈妈的老家,你能体验妈妈小时候家乡的人文文化。” 在科右前旗第一中学,春林不仅是化学老师,更是兴安盟“双百双千”工程研修共同体主持人,帮扶期内多次主持研修活动,成效显著。在帮扶期内,她牵头组织多次研修共同体教研活动,聚焦“说课规范”与“集体备课效能提升”两大核心议题。通过理论分享、案例剖析与实操演练,带领教师深入研讨教学流程与团队协作方法,为前旗一中化学组内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指引,有效提升教研效率与教学质量。 她的化学课堂总是充满“奇迹”——试管和烧杯在她手中仿佛拥有了魔法,枯燥的化学方程式变成了有趣的故事。学生们发现,这位来自包头的老师总能将复杂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她指导的学生实验小组,甚至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 最让人感动的是,她发现所在班级里有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较差有心理负担,她悄悄联系神秘爱心人,默默资助两名困境学生,让他们全心投入学习。支教期间,她发现女儿也在悄然成长,朵丽娜不仅很快速适应了新环境,还戴上了红领巾,成为少先队队员。每天放学后,女儿都会安静地在办公室角落写作业,等待母亲结束一天的工作。 深秋时节,春林咽炎复发,说话声音沙哑。第二天,有学生带来了一袋自家种的梨:“老师,这是我家种的果子,煮梨水喝,治嗓子最管用。”看着孩子们关切的目光,她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支教一年之后,春林母女返回包头。说起带着孩子去支教需要多大的勇气,春林说:“支教不需要多么伟大的决心,但需要坚持的耐心。” 语文之根 董瑞雪母女的胡杨之约 董瑞雪老师的一天是从清晨5时30分开始的。在额济纳旗小学宿舍里,她轻手轻脚地起床为女儿张蕴晗准备早餐。窗外,胡杨林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 董瑞雪是东河区东一路小学学校教导处分管语文教学的主任,她告诉记者:“我愿意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把我有限的经验传递到额济纳,当地教育需要新鲜血液注入。” 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这些戈壁滩上的孩子们写的第一个汉字、读的第一个拼音,都将由她来启蒙。在课堂上,她握着孩子们的小手,一笔一画地教他们书写;课后,她逐个纠正发音,直到每个孩子都能准确读出拼音。 每天上课,董瑞雪都要调动全部热情,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记得教“雨”字时,她带着孩子们用手指在空中画出雨滴的轨迹;学“笑”字时,跟孩子一起做夸张的笑脸。课后,她要逐个批改作业,在歪歪扭扭的字迹间寻找进步的火花。最难忘的是一名蒙古族孩子,刚上学时普通话说得不标准,董瑞雪下了很多辛苦教他朗读,课后还跟他视频连线,到她离开学校时,孩子的进步非常大。 女儿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喜。从最初不适应新环境,到后来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在家访时主动分享学习心得。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当女儿细心地照顾着正在发烧的她时,董瑞雪明白,这场支教之旅已经成为母女共同成长的珍贵经历。 今年7月,当这场支教之旅画上句号,与浓绿的胡杨林依依惜别的时候,董瑞雪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对孩子们意志的塑造和心灵的滋养。 记者了解到,2022年以来,包头市教育局共选派491名教师赴各地开展全脱产支教工作。这三位妈妈老师正是这个群体的缩影——她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爱别人的孩子,点燃远方的希望。 在支教的日子里,她们不仅要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挑战,更要平衡教师与母亲的双重角色。正是这种双重身份,让她们的教育更加温暖,更加有力量。她们不仅传授知识,更用母爱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她们不仅教育学生,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女树立了榜样。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