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奇诡的甲骨文字如何考释?出土的秦汉简牍记载了中华民族哪些动人的故事?
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集聚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整日与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帛书打交道,尽力开掘出土文献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矢志破译中华文明的文字“密码”,为“中国古典学”书写新的篇章。
古文字学,一门识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时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语言、文献、历史的学科,因门槛高、培养周期长、出成果难,长期被视为“冷门绝学”。
“如果没有文字,古代文明对今人而言如同漫漫长夜。”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这样形容。
被誉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的裘锡圭先生,对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等古文字学多个专门领域均有杰出贡献。他对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作出妥当解说,并将文字研究与历史、考古、语言等多学科研究结合起来,是国内最早提出创建“中国古典学”的学者之一。中心的事业,即由裘先生在2005年奠立。
20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帛画、简牍等珍贵文物,举世震惊。其中,有字简帛文献达50余种。2014年,由裘锡圭主编,湖南博物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问世,对这批珍贵资料首度作出系统整理与注释。
此后10年间,中心团队在充分吸纳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这批文物资料进行了更深入研究,于2024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
作为首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单位之一,中心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资料信息存储中心。
刘钊向记者介绍,中心现存甲骨片总数约16万片,大量为残片、碎片,将它们准确拼合,是甲骨学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目前,甲骨缀合成果已超7000组。其中,中心研究员蒋玉斌缀合500多组,中心博士生杨熠缀合400多组,两人缀合量接近缀合总数的七分之一。中心对人工智能的重视,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关键帮助。
(据《半月谈》,有删减,记者:吴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