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装脏》 写透异乡人的故乡情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装脏》书影 作为新人首作,林树京没想到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装脏》在豆瓣上收获了7.8分。此外,这部小说还先后登上《出版商务周报》月度价值新书榜、“探照灯好书”月度中外文学佳作榜等权威榜单。林树京也凭该作荣膺2025当当年度影响力青年作家。 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坦承“能得到这样的关注和评价,远超我的预期”。 故事从故乡开始 《装脏》由六个故事构成,分别为《装脏》《坠落》《空游》《手中之海》《红土路》《夫人妈》。这六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几位主人公在故乡与异乡之间兜转前行,串联起一代人的漂泊群像:怀揣电影梦的青年林北树,一心想要在北京扎根,他以故乡为原点却始终逃不开乡愁的坐标;话题女星宋飞仙逃离都市,藏身于山谷,只为寻找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喜剧大咖郝幽默接连票房惨败,回到家乡的庙宇,不求事业顺遂只想找寻打开旧居的钥匙;背井离乡的许阳放弃跳水梦想,却在异乡的地下室坠入生活的死水;一生被束缚的农村女孩秀惜,带着满身的伤痕从家暴中逃离…… 六人以故乡为起点,逃离、兜转、踉跄前行,被生活的浪头一次次打翻。虽然前方的终点尚不明确,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夺回自己命运的主导权。 80后的林树京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在影视行业工作多年。被问及创作初衷,林树京说并非为了圆文学梦,而是源于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人到中年,目睹也亲历了太多痛苦的瞬间——为了生存、为了别人的评判、为了那点可怜的梦想或尊严,不得不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种情绪如鲠在喉,像一块顽固的石头。”写作,于他而言是理解它,也是将它从心里掏出来的过程,“看看它究竟长着怎样的棱角”。 向内心装入些什么? “装脏”原本是一个佛教概念,指为新佛像装上象征性的内脏与神识,赋予佛以生命力。在小说中,“装脏”被巧妙地转化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隐喻,象征着人们把自己最珍贵也最痛苦的记忆藏在内心深处,如同神像背后藏宝贝的空间。 例如郝幽默的奶奶把家里的钱及贵重物品装在佛像背后的肚子里,郝幽默把家里的钥匙放进庙里尊神的肚子里。同时,“装脏”也象征着给予事物灵魂,代表着每个人在生活中所背负的情感与理想的“行囊”,提醒着人们思考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究竟要向自己的内心装入些什么,才能真正找到归属感与满足感。 六个故事中,林树京一气呵成写得最顺的,是郝幽默那篇,写得很痛苦的是秀惜那篇,“那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天至少要写1500字。但写着写着发现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因为写得太入戏而太难受了,整个心是揪着的,必须要停下来缓缓才行。最后写了将近两个月才写完。” 《装脏》最后的定稿和初稿,差别非常大。林树京说写完《装脏》的初稿,他读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又决定推翻初稿重写。“《装脏》原本的书名不是‘装脏’,结尾也不是现在这样。原本结尾是林北树找到了那条‘正确’的道路,意气风发,得意扬扬,他从未认识到自己‘在某种深层意义上浪费了人生’,也浑然忘记了那个他从不愿意正视的自己。重写的时候,我就想让林北树知道,他应该有所反思,这样的人生是不是自己心里所想要的。所以是石黑一雄改变了这本小说,也改变了我对于人生的一个态度。” 离乡者的“答案之书” 《装脏》中说:“从某种层面来说,我们所有的情绪,所有的爱和恨,都根源于故乡。”书中对故乡的描写很微妙——它既是游子的精神寄托,又因现实变得陌生。这种感受是否与林树京自身的经历有关? 林树京表示,“最初塑造你的,是故乡。一旦离乡在外,就意味着你不得不改变,不得不接受新的塑造。而这种新的塑造,锥心刺骨却无人知晓。这时我们就得去寻找,让你痛苦的根源是什么,解药又是什么?” 作为80后,林树京认为他这代人,以及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或者为了梦想,都是逐草而居、精神“游牧”的。“漂泊仿佛是我们这代人要共同面对的命题,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移的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内心深处那种对‘家’的归属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捉摸。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去往陌生的地方,开启一段又一段看似充满机遇却又非常孤独的旅程。我在书里写到了:城市拥挤又孤独,在乡村我们却也同样无可依偎。但是我也一直在自问:离乡者在外,在饱尝‘闯荡’与‘孤独’交织的漂泊感后,如何才能自我和解,家乡是不是唯一的解药?” 林树京说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是流动的,“有时候它让你觉得思念、不舍,有时候又让你想要逃离。这种流动的情绪,其实也贯穿在我写作的过程当中。书里的很多人物,包括林北树、郝幽默等等,都是处在一种想回家又不甘心回家,想走出去又不甘心没了根的一种状态。” 写《装脏》之前,林树京对故乡的心态是当局者迷;写了之后,他对故乡的心态是旁观者清。“写作的过程实际是让我跳出来,让我有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我希望自己能写出一本关于背井离乡的‘答案之书’。我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能给予读者小小的力量,去改变那些令人焦虑不安的现状。”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