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随州的千年沿革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镈钟 春秋中期 盘口瓷壶 隋代 棕黄釉陶狗 西汉晚期 “随州——汉东形胜和千年文脉”特展是位于苏州的吴文化博物馆“新九州”系列展览的第三期。展览依托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展出了凝聚着随州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178件(套)文物,以便观众领略随州这片土地上存续的华夏地域文化基因。 炎帝故里 华夏根脉 湖北随州之“随”,最早源于远古的“随氏族”,相传华夏先祖炎帝神农诞生于随州烈山,并在此“泽而焚之”,“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谱写了华夏最早的文明史,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实证了随地绵长的人类定居史。 随州境内发现有金鸡岭遗址、西花园遗址、冷皮垭遗址、周家古城遗址、窑湾遗址等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红陶杯作为一种典型的石家河文化陶器,在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圈大量出土。三房湾遗址被判定为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以烧造红陶杯为主的专业窑场。金鸡岭遗址出土的红陶斜腹杯可为代表。 金鸡岭遗址还出土了红陶双腹罐、弦纹黑陶壶、黑陶壶形鼎、陶纺轮、半月形石刀等器物,充分说明在距今4500年至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已进入一个空前迅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一些专业性手工作坊的出现,铜的冶炼和使用,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等方面。 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涢(yún)水两岸的随中和随南,带状聚集的特征明显,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两个时期,部分遗址地层中发现稻壳遗迹,说明稻作农业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食物来源,展露出随地文明的最初形态。 随枣走廊 咽喉要道 随州这个地方,不断有震惊国内外的考古发掘出现,一切都要从它特殊地理位置说起。 随州静卧于荆楚大地腹心,地处汉水之东、随枣走廊东端,是长江中游地区通往中原和关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它的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其间为丘陵坡地,两山之间的狭长平原则为随枣走廊。 随枣走廊因山为屏,道路交错,从枣阳至随州的路段,山冈众多,构成囊括之势。在商周时代,向南,它是直达江汉平原的首选路径;向北,它是进入南阳盆地的重要锁钥。 1977年,随县淅河公社(今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因村民平整耕地发现了13件青铜器。这批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的主要特征都与湖北盘龙城出土商代二里岗文化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应介于二里岗和殷墟之间。也就是说,早在商王武丁率军征伐荆楚之前,殷人就控制了随枣走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巩固对南方的控制,夺取重要战略资源——铜,遂把一些姬姓兄弟移封至汉水流域以东、以北和江、淮间,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它们的首要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王朝的疆域。随属于汉阳诸姬之一,分布区域最大,核心区域就在今天枣阳至随州一线的随枣走廊之中。由发掘的文物可知,随枣走廊的政治格局或地缘结构相当复杂,它既是运输要道,也是戍守重地。 曾随一家 大国兴衰 1978年,随州因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历史古城,让人们意识到这条狭长通道很不简单。在此后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随枣走廊简直就是一条盛满了周代青铜器的历史长廊。 《左传》里有“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说法,但很长时间里,随国屡屡出现于文献中,却没有文物出土,而曾国名不见经传,出土文物却屡屡有“曾”的铭文,随国与曾国是何关系一直困扰着人们。谜团最终被随枣走廊出土的文物破解,近十几年大量考古发掘充分证明,曾与随为一国两名。 曾国是西周早期分封至“汉阳(汉东)”的重要姬姓诸侯国之一,始封之君为南宫适(kuò),他辅佐文王、武王克殷立周,建有奇功。南公子孙中的一支被分封为曾侯,即姬姓曾国的发端。根据2011年至2013年考古发现,位于随州市东北淅河镇蒋寨村的叶家山西周墓地即为周早期的曾国公墓地,埋葬了曾侯谏、曾侯白生及曾侯犺等西周早期曾侯,他们掌控的曾国地位显赫,代表周王室监视汉淮流域各诸侯国,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一直控制着随枣走廊。 曾国无疑是汉水边姬姓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担负着守住“南土”的重要责任,它就卡在随枣走廊上,这里也成为曾国的地理文化背景。尽管如此,曾国始终未能称霸诸侯,最终亡于楚国。 千年沿革 传承有制 展厅中有一张大大的随州千年沿革图,向观众形象地展示出这一地域在历史与政治上的变迁。 1957年湖北省文管会野外工作组曾在距离随县县城西北约5千米的城郊小路旁采集到打制石器,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随州繁衍生息。到了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姬姓40人,其中厉、随、唐、噩四个诸侯国封于随境。战国后期时此地归于楚国,设置随县。 秦统一天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随州时称随县,属南阳郡。从秦到两汉,州、郡几经易替,但随县的建置一直存在。展览进入秦汉与隋唐展区后,文物的风格面貌与先秦时期大不相同,更多地呈现出世俗化的色彩。 北周杨坚建立隋,其国号“隋”即源于杨坚之父曾受封于随,称随国公。唐初随州一度改称汉东郡,不久仍复称随州,此间随州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至唐贞元十五年随州升为上州。宋代,随州属京西南路,元代则属湖北道宣慰司,后改隶鄂州行省德安府。明代初年,随州经过多年战乱,满目疮痍、土旷人稀。明清时期随州州、县建置屡有更替。随州建置虽然变迁频繁,但大部分时期或设郡、州,或置专署,是鄂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据《北京青年报》,文: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