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趣味课堂
◎记者 吴爱霞
摄影报道
清晨,阳光洒在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原昆区少年宫)崭新的场馆外墙上,35米长的超大充气城堡前早已挤满了兴奋的孩子。这一天,不仅是中心迁入新馆后的“开学第一课”,更是其延续40余载公益教育传统的新起点——面向全市3岁至15岁青少年儿童的公益课程正式启动,用多元课程与温暖陪伴,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力量。
更高质量
公益教育的延续
走进这座占地面积达32736平方米的新场馆,科技教室的电脑屏幕闪烁着微光,美术室的画纸铺满了色彩,舞蹈房的镜子映出孩子们舒展的身姿……很难想象,这座硬件设施完善、功能分区明晰的青少年成长乐园,其公益基因可追溯至1974年。当时,它以“昆区少年宫”之名诞生,成为昆区校外教育的重要阵地;2022年12月,正式更名为“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搬迁至新址;2025年初新馆建成投用,规模与设施迎来质的飞跃,但“公益为先”的理念始终未变。
“新馆启用不是公益服务的起点,而是更高质量公益教育的延续。”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佟曼丽站在舞蹈教室外,看着孩子们跟着老师练习《翻越你的浪浪山》,语气坚定地说。从老少年宫时期免费开放的兴趣班,到如今新馆里每月更新、覆盖多元领域的公益课程体系,该中心始终坚守“让每一位青少年平等享受优质校外教育资源”的初心。40余载岁月流转,场地在升级、规模在扩大,但这份普惠教育的承诺,从未因时光而褪色。
多彩课程
里的“成长密码”
“老师,我画的浪浪山小妖怪有翅膀,它也想和我一起勇敢前进!”在美术公益课上,10岁的萱萱(化名)举着自己的画作,兴奋地向老师分享。
当天的“开学第一课”以“翻过你的浪浪山 新学期勇敢开拔”为主题,课程围绕“勇敢面对困难、坚持兴趣爱好、打败懒惰”核心,将主题教育与教学常规巧妙融合,让孩子们在趣味体验中读懂“浪浪山”的意义。科技部的编程课上,孩子们用电脑绘制浪浪山小妖怪,在代码世界里探索创新;声乐部的二胡课上,《黑神话:悟空》的旋律悠扬响起,传统文化与少年情怀碰撞出奇妙火花;舞蹈课上,《翻越你的浪浪山》舞蹈动作舒展有力,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诠释“勇敢破困”的信念;还有无人机操控、双语阅读、电钢琴弹奏、民族舞蹈等近30门公益课程,覆盖美术、体育、科技、语言等九大学科领域,兼顾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兴趣与成长需求。“课前备具把期待叠满,课中专注让目光凝满,课后练趣让热爱漫延。”这是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师们对公益课程的用心诠释。为了让公益课既有质量又有温度,老师们充分利用新场馆的优势,结合学科特色设计互动环节:科技课上,孩子们亲手操作无人机,感受科技魅力;体育课上,大家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强健体魄;语言课上,通过情景对话提升表达能力……每一堂公益课,都成为孩子们探索自我、收获成长的“加油站”。
“新场馆挺安静的,也挺大,老师教得也挺好,充分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给大家上课。”带着儿子来上编程公益课的家长祝华强,看着孩子专注的眼神,满意地说。他告诉记者,之前就听说中心的公益课程口碑好,新馆启用后第一时间报名,“没想到课程这么丰富,孩子回家后还兴奋地跟我讲编程里的小技巧,这真是新学期最好的礼物。”“新学期第一天来这里上课,感觉这里面很漂亮,新学期加油!”8岁的烨烨(化名)刚上完无人机公益课,手里还攥着课程手册,眼神里满是期待。而在美术课上收获老师表扬的萱萱,更是对公益课充满向往:“第一课感觉特别好,老师也夸我画得好,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上课,下次我还要来!”孩子们的笑脸与家长的认可,成为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公益教育最珍贵的“勋章”。据了解,该中心的公益课程每月更新内容,确保每周末都有不同主题的课程供青少年选择,3岁至15岁青少年儿童均可免费参与,具体课程安排可通过中心官方渠道查询。
【记者手记】
从1974年的昆区少年宫到如今的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40余载的公益坚守,让这里成为无数青少年课外学习的“加油站”、快乐成长的“栖息地”。新馆的启用,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是公益教育质量的提升。未来,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服务设施,以公益之光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路,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带着勇气与热爱,向星辰大海扬帆开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