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全民参与的“科普盛宴” 有啥看点?
日期:09-05
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1日全面启动,各类活动将持续1个月,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
探访主会场
里的“黑科技”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24年12月25日起施行,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今年全国科普月活动由中国科协联合34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部署开展。
今年全国科普月活动聚焦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等内容,将在全国范围开展“科普报告话前沿”“科普阵地探未来”“千万IP创科普”“科学文化进基层”“科普之光·首届全国科普月大型网络展播”等系列特色活动。
其中,主场活动1日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中国科技馆启幕,探索“科学+文化+体验+消费”的融合科普模式,以“寻初心、悦科普、探创新、向未来”为逻辑主线,汇聚“新中国科普成就展”“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百年学会话前沿”“智汇青春·科创成果向未来”等百余场主题展览和特色活动,打造“全月有活动、每周有主题、天天不重样”的科普嘉年华。
“这是4D打印,能直接打印出具有磁性响应功能的机器人夹爪。在电磁场控制下,这个夹爪既可以轻柔地拿起鸡蛋、蔬菜干、棉花,也可以自动调节握力,实现柔性夹取。”
“这是一个佩戴了夹爪的智能仿生手臂,佩戴这个设备的残障人士,可以自主对动作进行精准控制,将杯子按顺序堆叠在一起。”
在中国科技馆的“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上,汇聚和展示了30余个科研团队的智慧结晶,以“可观看、可倾听、可互动”的形式,首次集中展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台套”创新展品。
现场,一种可穿戴电子织物引起记者的注意。它可以将发电、发光、储能、传感、计算、通信等诸多功能,编织进柔软纤维,做成衣服,把衣服从舒适保暖变得更加智能。
“这种新型的电子织物,它的核心就在一根根可以导电的纤维上。在这根小小的纤维上,它其实包括了很多微观的结构,在给它施加交流电之后,可以使得发光层产生发光的现象。”中国科技馆工作人员魏蕾介绍。
除主场活动外,科普月期间,全国各地也将举办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推动全民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烽火中追忆
科学家风骨
作为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之一,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举办的“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用大量珍贵的史料和生动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秉持科学救国理念,将科学与战时需求结合的历史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专题展”共分为:服务抗日战场、保障国计民生、守护学脉传承三个部分。在战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科技工作者创造性地将书本上的知识迅速转化为实用技术,解决了战地最急迫的需求。他们用锉刀和废铁生产炮弹,用杂铜和木片研制出精密的军用器材。
“沈鸿在抗战前创办了一个很大的机器厂,抗战爆发之后,他了解到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欢迎科技人才过去,他就带了10架机器和7名工人到了延安陕甘宁根据地。他带到延安一架铣床,这些机器非常有用,因为它是工业母机,可以用这些机器再来生产机器,就用沈鸿带到延安的这些机器,后来一共生产出了134套各种各样的机器,为整个延安的兵工事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公介绍。
大量珍贵的手稿、图纸,向观众展示了著名的冶金专家叶渚沛先生,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发有色金属矿藏的过程。在1939年到1945年间,由他创办的冶炼厂每年能够生产精铜500吨,为抗战所需要的子弹和炮弹的制造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所学服务了国计民生,也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这个展板就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打下的第一口油田——延长油田的情况,从这个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采油设备非常的简陋,就是用一些木头和金属拼接而成的,就是靠着这些非常简陋的设备,从1939年到1946年期间,我们一共在这个延长油田打出了3100多吨的原油,这些珍贵的原油保障了我们边区军民的用油需求。”讲解员告诉记者。
展览还呈现了在抗战期间,我国科学家的坚守和不屈、取得的科学成就,以及成长起来的优秀科研人才力量。经历战火洗礼,自然科学和中国的土壤紧密结合,也推动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