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在书里与战火中百折不挠的身影相遇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绿色的火焰》书影 《蘸火记》书影 《生死危城》书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家和文学工作者以小说和纪实文学等文学形式,续写了抗战题材文学创作的崭新篇章,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文学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抗战文学创作的新鲜样本。 壹 以真实力量表现迁移中的民族大义 以文学的方式深入全民抗战的历史,以非虚构的真实力量,呈现民族的深长记忆,需要作家有着尊重抗战史实的写作态度,探寻历史真相的理性精神,充满想象力与感染力的表达。赵柏田的长篇纪实文学《生死危城》、张庆国的长篇纪实文学《绿色的火焰》以真实的史实,真诚的情怀与今天的读者对话。 “历史不只是年份和事件,更是人类过往的生活史和生命史,作家要有家国情怀和历史见识,才能讲好中国人万众一心,守护河山的抗战故事。”作家张庆国在半年时间里,从北到南寻访十五个省,几十个城市,开展实地考察体验,从西南联大旧址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旧址,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抗战时期故宫南迁文物的最后隐藏地……在高铁的车厢、街道旁的石礅、江河边的地上,他随时坐下,在手机上记录所见、所思和所感。每天晚上回酒店房间后,打开电脑整理成文,他写下十五万字的调查日记,五十万字的采访文字,最终完成创作。《绿色的火焰》真切描摹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抗战的样貌,西南联大的大学教育、学者的研究著述、文学、戏剧、音乐等文艺活动,还有文物保护等,书写知识分子文化抗战中的生命史、心灵史,以及大后方多地的风土人情,坚韧不拔的民族个性,向读者展示了真实可感的文化抗战。 “每一滴露水都要有来历,每一句对话都要有出处。我在书中用脚注的方式表达了我对历史的尊重,对前人劳动的尊重,对非虚构这一文体的尊重。”这是作家赵柏田创作长篇纪实文学《生死危城》时遵循的原则。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成为日军争夺长江流域的新战场。上海的工厂数量超过了其他城市工厂的总和,维系着中国工业的命脉。《生死危城》以非虚构方式叙写淞沪抗战期间,上海重要工厂物资西迁内地的艰难历程:政府官员、实业资本家、中小工厂主、技术工人们在烽火硝烟中进行着命运的生死博弈,呈现了在国家危亡中的民族大义和真实人性,也记录下近现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惊心动魄的一幕。 赵柏田表示,这场发生在88年前,沿着苏州河、长江的中国工厂大转移,其牺牲之悲壮、影响之深远,犹如二战时英军在英吉利海峡的“敦克尔刻”大撤退。“如何处理好这个重要的历史题材,如何坚守非虚构的写作伦理,又让艰险的迁移历程像惊险小说一样可读,是对我写作的最大挑战。” 贰 以人物群像展现勇毅坚韧的全民抗战 心如铁,血如钢,抗战中顽强挺立的中国人书写着全民抗战的历史,唱响一曲曲收复山河、守望和平的人民之歌。庞瑞垠创作的长篇小说《补天裂》,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 如何书写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英勇抗战?如何展现南京人在国破家亡时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作家庞瑞垠认定,“小说要在全民抗战的真实历史情境中塑造出各个阶层的人物群像”。 《补天裂》展现南京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的十四年抗战历程: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从年轻的男、女主人公引出两条行动线展开情节,讲述他们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砥砺风雨、捐躯报国的成长故事,塑造了一群舍生忘死、挺身杀敌,不畏艰险、潜行敌后,投身民族救亡的南京市民群像;浓墨重彩地描绘当年身处危难的人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全民抗战的壮丽画卷。 庞瑞垠从南京的历史文化出发,从他在南京生活的真实经验出发,以史料档案与亲历者口述为依据,塑造出古城南京的守护者群像,他们中有大中学校师生、医生,工商业者、手工业者、武馆拳师等,他们在危难中英勇无畏,殊死抗日,他们是千年古城南京的守护者。“我要为他们立传,塑造出鲜活的人物群像。”读者在小说中,看到抗日战火对人的洗礼,普通民众在民族危机前的觉醒和担当,主要人物的成长过程也使全书有了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已是86岁高龄的庞瑞垠将这部37万字的长篇小说看作是自己的封笔之作,“南京是我的故乡,感觉自己很幸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写出南京人的乐观、直爽、坚韧,将全民抗日与南京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一种刚柔并济的审美品格。” 叁 以家国叙事唱响守护山河的青春战歌 十四载抗战长卷,一曲曲青春战歌让人难忘。“蘸火”,亦称“淬火”,战火中的青春,恰似锻件蘸火,历经生死考验而百炼成钢。牛余和的长篇小说《蘸火记》和许刚的长篇小说《莹光血痕》生动展现了抗战烽火中青春生命的成长历程,淬炼出刚强又柔韧的生命力,将枪林弹雨中的英勇抗战与地域文化交融共生,既有文学叙述的创新,也承载了地域文化的厚度。 “战争的残酷往往使生命过早地展示出成熟的一面,当年长岭山上三支队伍的‘首长’和中层干部,除我和尚邨英三十多岁,其他的大多二十来岁,我们的女兵小队战士,则清一色十八九岁。”这段陈述来自《蘸火记》主人公何苇杭的日记,记录了当年他们在山东章丘长岭山浴血抗战的青春岁月。小说展现了尚邨英、何苇杭所在的抗战游击队,梁铁峰、夏侯雪所带领的独立大队,卢毓奎率领的独立旅,三支抗战武装力量以铮铮铁骨保家卫国、不断磨砺的战斗青春。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吴义勤认为,“《蘸火记》将章丘的铁匠文化与抗战革命战争的英雄故事有机融合,将人物内心深处的革命激情和儿女柔情与大时代的慷慨悲歌相结合,呈现出雄伟浑厚、慷慨激昂的崇高美学风格。” 许刚的父亲对他讲述的抗战经历,让他心潮难平,“多年来,我一直想书写1942年到1945年期间,家乡武义人民前赴后继保卫萤石资源,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我长期搜集历史资料,实地采访多人,包括记录父亲的口述材料。当年他们正值青春韶华,他们无惧生死地守护家乡重要矿产资源,战火中的青春壮丽而动人。”他表示,完成《莹光血痕》的创作,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 1942年,日军侵入浙江省武义县,武装霸占萤石矿,拆民房,毁良田,抓矿工,大肆掠夺武义萤石,以扩充日本钢铁工业所需原料。学习过影视剧创作的许刚注重以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展开小说情节,杨家矿矿主因拒向日军交出《武义县萤石及温泉点分布图》,被日寇杀害。他的女儿方玉莹从小习武,意志坚韧。她女扮男装,单枪匹马为父报仇。杨家矿另一曾姓股东的儿子曾睿剑从军统打入日军内部,他与方玉莹青梅竹马。不知实情的她认定他是汉奸,几次与他生死相搏。共产党人周东曦奉中共浙江省委的派遣,组织抗战游击队,寻找、保护方玉莹,小说生动展开了武义军民为保护萤石矿藏的英勇斗争,描述了当年武义社会各阶层的面貌。 这两部长篇立足中华大地、家乡热土,将地域文化、家乡资源与抗战青春有机融合,将人物内心的民族大义和儿女柔情相互结合,在个人与家国的叙事范式中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据《文汇报》有删减,文:王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