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贴秋膘” 当心“火上浇油”
日期:09-03
处暑已过,早晚渐凉,空气里悄然混入了一丝秋的气息。古人智慧地总结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规律,那么,在这“秋收”之始,我们究竟要“收”什么?又该如何“收”,才能为健康的冬季打下坚实基础?
羊肉汤大补一周
口干舌燥流鼻血
4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经常熬夜加班的软件工程师。前段时间,他感到有些疲劳,听闻“贴秋膘”可以帮助快速恢复精气神,他让家人炖了羊肉汤,又自行购买了人参泡水喝,连续进补一周后,不仅疲劳未缓解,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口干舌燥、失眠心烦,并伴有便秘和流鼻血。
张先生前往厦门市中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指出,张先生本身工作劳心耗神,耗气伤阴,秋季燥邪当令,又误服温燥的羊肉和人参,导致“火上浇油”,引发了虚火上炎的症状。医生建议他立即停止温补,饮食上改用百合、银耳、雪梨等滋阴润燥的食材进行清补,并注意作息规律。张先生调整后,不适症状才逐渐缓解。
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天赤介绍,许多人一入秋就急于“贴秋膘”,但进补也需因证辨治。秋季人体本身津液不足,此时若用温补燥热的食材药材,会严重耗伤阴津,导致口干舌燥、便秘、失眠甚至流鼻血等“上火”症状。此外,有些人认为秋季更应加大运动量。然而,从中医角度看,秋季运动切忌大汗淋漓。因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会耗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反而会导致身体越发虚弱。他建议大家入秋后做好“秋收冬藏”。
将津液“收”回体内
是秋“收”真正内涵
什么是“秋收冬藏”?胡天赤解释道,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体如同一个小宇宙,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来调养自身。秋季,自然界的阳气从夏季的蓬勃散发状态逐渐转向收敛,阴气开始增长,气候由热转凉,万物也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与之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从夏天的“开放”模式切换到“收敛”模式,将外散的气血津液慢慢收回体内,使之“收敛”“润降”,这个过程就是在为身体“储蓄”过冬的能量。
而秋季独有的“阳”邪,则与此相反。胡天赤介绍,“燥”性干涩,易伤津液。而人体中最娇嫩、又与外界直接相通的器官便是肺。肺主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因此燥邪最易侵袭肺系统,导致口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干咳无痰等一系列“秋燥”症状。
因此,秋季养生的核心任务,就是防燥润肺,将阳气、阴津“收”回体内并加以滋润,防止阳气过度消散,这便是秋“收”的真正内涵。
入秋后做好“三收”
为过冬打下基础
如何稳稳地度过秋天?胡天赤建议大家要做好“三收”,分别是收心、收汗、收胃。日常起居上,做好早睡早起,容易生病的人则注意保暖。运动要强调宜缓不宜急,太极拳、慢跑都是适合在秋天尝试的舒缓项目,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大汗。饮食上,则应紧扣“少辛增酸、滋阴润燥”原则,用梨、银耳、百合、山药等柔润之品替代辛辣燥热之物,从而有效收敛津液,润肺养生,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胡天赤最后强调,老年人需格外注重滋阴保暖;儿童应防燥咳、流鼻血,少吃辛辣零食;脾胃虚弱者忌生冷,应从山药、小米等健脾食材开始渐进式平补,切记“虚不受补”。
(据“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记者:陈恩泽)
【相关链接】 处暑过后吃什么?
处暑过后食养的关键是润燥,那这个时节适合吃些什么呢?
鸭肉 俗话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适中,并富含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及铁、锌、硒等矿物质。但需注意的是,鸭皮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建议管理体重者去皮食用。
梨 民间有说法:“处暑秋梨最养人”。此时的梨甘甜多汁、鲜嫩可口,能有效润喉生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适。除了补水,梨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银耳 “入秋先喝汤,秋燥不用慌”,银耳富含的银耳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辅助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等健康作用。银耳既可单独炖煮,也可与多种食材搭配,如与莲子和红枣同煮,既润肺又清肠,是秋天润燥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