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春燕
记者:梁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邀请到您。此次到访,与过往相比有哪些新感受?
梁晓声:距离上一次来包头已经过去30年了。当年是受包钢作家协会邀请,和几位北京作家到包钢与当地创作者座谈、参观生产线,当时行程紧凑,几乎没在市区停留,满脑子都是包钢的工业场景,对城市本身印象不深。这次再来,感觉变化太大了。特意走了走钢铁大街,这条路又直又长,路面宽敞、气势壮观,让我想到了北京的长安街,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底气。去年我在北京还见过包钢的几位领导,聊起企业的发展规划,能明显感受到包钢的实力,也能想象到这30年里,包头跟着工业发展一起成长的轨迹,这是一座很光明、很有活力的城市。
记者:不少读者好奇,未来会不会将包头或内蒙古的元素融入您的创作,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故事?
梁晓声:其实每到一个地方,当地朋友都会问类似的问题。客观来说,挖掘包头的创作素材,更应该是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我觉得,包头太值得写了,尤其是“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是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宝贵记忆,也是这座城市最独特的“精神符号”。这座城市的历史是非常值得写的,通过多种方式讲好工业城市故事。
记者:您的《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平民生活,展现了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很多读者从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您为何偏爱以平民视角反映时代?文学作品在记录时代变迁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梁晓声: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时代的书记员”。文学不需要刻意追求“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情冷暖,本身就是时代的缩影。比如《人世间》,我没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写周家兄妹面对工作、家庭、亲情的选择,写他们的困惑、坚守和成长——这些看似平凡的故事,藏着每个时代都有的“人性底色”,能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读者产生共鸣。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就是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之前我写过知青群体,因为那是我亲身经历的时代;后来写《人世间》,把视角转向城市居民区,是想记录普通市民在时代浪潮里的生存状态。一部好的作品都有一种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人身上所体现的亲情、友情、爱情、责任、义务、担当,这是跨时代跨地域的,这也是文学的独特之处。
记者:近年来包头一直在打造文化高地,包头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了诸如“全民荐书”全民阅读潮品牌项目,开展线下“包融阅时光”读书会文化品牌活动,您觉得这类活动对留存城市记忆、挖掘文化底蕴有什么作用?
梁晓声:首先要区分两种“读书相关活动”:一种是媒体打造的品牌,比如“包融阅时光”,它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能带动更多人关注阅读、了解本土文化;另一种是“民间自发读书会”,比如有些城市的女子读书会、社区读书会,这种由市民主动组织的交流平台,更贴近日常生活。阅读是通过对个人产生影响,然后是对行业、对一座城市气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