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对植物标本进行日常维护
本报讯(通讯员 肖旭捷 邢浩 记者 李硕 摄影 记者 李硕) 在达茂旗林业和草原局,有一处静谧而珍贵的空间——达茂旗林草局标本室,这里不仅是当地植物资源的“档案馆”,更是展示达茂旗生态建设成果、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间充满自然气息的标本室,仿佛步入了一个微缩的草原生态系统。标本室内陈列着三百多件制作精良的植物标本,涵盖了达茂旗境内分布的主要物种。从风毛菊、甘肃蒿等典型草原植被,到具有药用价值的肉苁蓉、黄芪等特色植物,都被系统地分类、压制、装帧,并配有详细的标签,注明其学名、科属、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此外,标本室中还珍藏着一系列精美的昆虫蛾类标本,这些标本借助专业的针插、展翅与定型技术,完美保留了其在自然状态下的形态与神韵。这些标本不仅展示了达茂旗地区丰富的昆虫多样性,也成为研究当地物候变化、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实物资料。据悉,其中保存年代最久远的标本,已有超过六十年的历史。
标本室的建设凝聚了林草局专业人员多年的心血。每一份标本的背后,都蕴含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制作过程更是精益求精,从采集、记录、整形到干燥、防腐、固定,每一步都需严格遵循科学规范,以确保标本能够长期保存其科研与教育价值。达茂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皇利民介绍道:“达茂旗草原植被带主要以多年生旱生、强旱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小半灌木组成,共有植物种类384种,分属58科,203个属,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50余种,二级、三级野生保护植物共有7种。达茂旗种质资源是天然的物种多样性宝库和草种质资源基因库。达茂旗植物标本室建于2018年,通过系统收集300余份本地草种标本,涵盖本地主要草本植物,为草种繁育基地提供了资源保存、科研育种、品种管理的实体支撑。”
达茂旗林草局标本室犹如一座绿色的宝库,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上宝贵的生态基因。下一步,达茂旗林草局将继续丰富标本收藏,加强数字化管理,并探索更多元的科普宣传方式,让这座“自然博物馆”在推动绿色发展、共建美丽家园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