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永峰) 清晨的阳光洒在菁英国际小区的广场上,广场舞的旋律轻快却不刺耳,窗边的林先生翻开书本,终于能在安静中享受周末闲暇。这和谐的一幕源于不久前一场邻里纠纷的圆满解决。
之前,万郡社区菁英国际小区的广场上有支广场舞队伍,晨昏时间,居民林先生多次被高分贝的音乐干扰日常生活,持续的噪音让他不堪其扰,最终向社区提交了投诉。
接到投诉后,社区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担起了“桥梁”的角色,连续三次组织调解会,让林先生和广场舞队伍代表围坐在一起,轮流倾诉诉求。林先生细数噪音对工作、休息的影响,舞队代表则道出老年人对健康娱乐的需求。
工作人员引导双方“互换身份”思考,“如果家里有需要安静办公的年轻人,我们应不应该调低音量?”“如果父母也喜欢跳广场舞锻炼身体,我们是否愿意多一份理解?”真诚的沟通逐渐消融了对立情绪,舞队代表主动表态:“不能因为我们锻炼,就影响邻居休息和工作。”
经过充分协商,广场舞队伍主动降低音量,将大功率音响更换为音量可控的便携收音机,确保声音局限在活动区域内;重新规划了活动区域,远离居民楼窗户,并约定活动时不高声交谈;还把原本1.5小时的活动时长缩短至1小时,且避开晚8点后的休息时段。
看着舞队认真调整设备、重新规划场地的样子,林先生主动表示:“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大家锻炼是好事,我完全支持。”最终,双方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
“广场舞的热闹与居家的安静,本不是对立面。找到平衡点的关键,每个人都愿意为他人让一步。”参与调解的社区工作人员说,这场纠纷的解决,没有“赢家”与“输家”,却让整个小区收获了邻里间的理解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