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千年北京 藏着多少秘密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城的历史密码》书影 “勃(指渤海)、碣(指碣石山,今北京西山)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在《史记》中,司马迁这样提到今天的北京。 如果听不太懂,可品味朱熹的话:“天地间好个大风水。”“山脉从云中发来,前面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重案。”他的结论是:“古今建都之地,皆莫过于冀都(今北京)。” 从司马迁,到朱熹,再到元明清三代皇帝,为何都看好北京?彼此相隔数千载,是什么统一了他们的想法? 如何找到一个线索,将三千多年的历史串联成整体?如何将地方性知识提升为通用型知识?这需要方法上的升级。在这本《北京城的历史密码》(华夏出版社,2025年8月)中,作者王光镐先生以专业考古学术积累,作出新尝试。 老北京究竟有多老 北京何时建城,史书说法纷纭,仅极少数作者意识到,北京有两个源头,一是燕,一是蓟。 1973年起,考古工作者对北京房山琉璃河古燕都遗址进行了连续不断的发掘,才揭开燕国之谜。据《史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从考古看,此说或误,因遗址中最早的灰坑内发现刻有“成周”二字的甲骨,后又出土“成周”铭文,说明燕都始建于周成王。封召公奭(音如适)于燕的不是周武王,而是他的儿子周成王,封的理由也非灭纣有功。 周成王时,纣王之子武庚率殷遗族叛乱,失败后“北奔”,召公奭奉命追击,在山东梁山,清道咸时出土7件商周青铜器,6件与召公奭及其后人有关。说明召公奭曾率兵到过那里,他继续向北,直追到燕,在北京房山琉璃河建城,驻军备边,并安置投降的殷遗民。 周人作为战胜者,尊重了殷遗民习俗,使双方和平共存。墓地中的殷遗民墓远多于周人墓。 燕都是最老的老北京吗?考古发现表示:并不是。 据《礼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蓟国在封燕国之前,且属“褒封”,意思是原本有此国,封一下表示尊重。说明商代已有这个“黄帝之后”的蓟国。 在北京牛栏山金牛村的西周早期墓中,出土了觚、爵组合的青铜器,它们是酒器,属“商礼”,周刚建国便厉行禁酒。燕王是周宗室,不敢违规,该墓应属蓟国,竟向北推进这么远,可见蓟国控制面积不小。据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推断,蓟国的都城在今广安门到和平门一带,“现在白云观所在,差不多正处于蓟城的西北隅附近”。在这一带,考古发现大量古陶井,最密处,6平方米内有4口,说明曾住许多居民。 蓟城的确切方位还没找到,如侯仁之先生推断正确,则直到金中都时,老北京城的基本形制无重大改变,元代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又筑新城,但金中都仍发挥着城市功能。明代将两城并为一体,古蓟城的影子一直保留下来。翻开世界城市史,老北京城的连续性绝无仅有。 多元一体的文化底色 由此带来疑问:老北京为什么不换个地方重建?因为蓟城的条件实在太好了。 对比燕都和蓟城即知:蓟城用水方便,不易受淹;燕都则在大石河下游,逢雨季便有水患。蓟城地处交通要道,三面环山,南面是开阔的华北平原,自古就是交通枢纽;燕都只是中原北上的必经之地,不是通达各方的交通要冲。还有一点也很重要,蓟城往北的军都山一带是各游牧人群活动之地,不同文化在蓟城交汇,燕都偏僻,胡人南下攻齐,都不用经过它。 在军都山,考古人员先后发掘、清理了594座山戎文化墓葬,出土文物近7万件,其中青铜器便有1.7万余件,距今至少2500年。 在燕都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可以看到复、攸、堇、伯距、圉等异族首领的名字,燕国的周人与他们亦和谐共存。但蓟城的地理优势不可替代,欲长治久安,必争地理先机。约春秋早期,蓟国消失,燕都迁至蓟城。从考古看,燕都中后期迅速衰落,说明居民纷纷迁走。 有学者认为,蓟国被燕国所灭,本书作者则认为,蓟国可能是在北方游牧人的冲击下迁往中原,燕国趁机占据蓟城。 燕国入蓟城,是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参考李硕先生的《翦商》可知,周朝用人文精神替代了商朝的残忍信仰,使尘世生活远离鬼神世界,促成华夏文明的新生。这种新价值体系以其宽容、温和、善意和人道精神,被人们广泛接受,而它与地理优势结合,立刻释放出巨大能量——自春秋起,数千年风吹雨打,“多元一体”“一统多元”一直是北京文化的底色。 北京一直在成长 回看历史,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到了北京,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迅速缓和,从对立变成合为一体,不同特色均被吸纳,成为共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元代文化个性鲜明,可明儒编修《元史》,称忽必烈“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今天北京城的结构就是元代确立的,被马可·波罗赞为:“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其实唐代白居易曾写道:“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北京城仍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如书中所说,北京的地位和作用是由低向高不断攀升的,呈连续递进态势。从初期邦国(蓟国)之都,到诸侯国(燕国)之都;自秦统一至契丹占领的约 1100年间,它是中原王朝的东北首府;此后又成为辽金陪都(前后215年,城市地位、功能与建设均获提升),终至中华帝都(从元朝起,成大一统王朝之都)。北京始终面临挑战,它的活力因此被不断激发出来。 北京惊人的持续力,匹配于中国文化惊人的持续力。北京史是缩小的中国史,中国史是放大的北京史。 《北京城的历史密码》在终篇提出了北京的6大秘密:在持续至今的大都市中,北京城起源最早;不仅起源早,且一直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同时,北京城空间位置始终不变;北京城是几千年中不断保持递进发展的城市;北京是东方世界唯一的千年古都;北京是东方文明的集大成之所。 从大视角看北京,比埋头考证一条街的走向、几盘菜的历史更有趣,它不仅让我们看到已失去的,还能看清传统的脉络,明白身为后人应该做点什么。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文: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