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硕) 近期,包头雨水频繁,据相关部门统计,空气中花粉浓度远超去年同期。8月24日傍晚,一场雷雨过后,我市多家医院呼吸科及儿科急诊被患者挤满。雷暴哮喘也让不少人重新重视起来。对此,包头一附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发出提醒,要提前预防,警惕疾病突袭。
据了解,雷暴哮喘源于雷暴气流把花粉颗粒击碎成微米级的细小颗粒,这些微小颗粒能轻松突破人的鼻腔屏障,直达肺部,瞬间引发剧烈过敏反应和哮喘发作。雷暴哮喘,简单说就是在雷暴天气下诱发的哮喘急性发作,通常在雷暴开始后30分钟左右“找上门”,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患者会突然出现咳嗽、喘息、气促、胸闷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呼吸困难。它和普通哮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明确的天气触发机制,是在雷暴来临时,雷电活动和上升气流把植物花粉、霉菌孢子卷到云层中。强风不仅让这些过敏原远距离扩散,还会把它们“粉碎”成超细颗粒;更危险的是,这些微粒经雷暴电离后,更容易黏附在孩子的下呼吸道,短时间内吸入量远超日常,直接引发过敏反应。尤其是对花粉、霉菌过敏的人群,中招风险会大大增加。
据医学专家介绍,对付雷暴哮喘,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防”。雷暴天气分成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的防护重点不同。
雷暴前24小时:提前“筑屏障”。在家关好门窗,空调切换成“内循环” 模式,别让外面的花粉飘进来;过敏体质的人群,提前用鼻用激素(比如布地奈德鼻喷剂),减少鼻腔对花粉的敏感;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一定要规范治疗:按医生嘱咐,规律用鼻喷激素+口服抗组胺药,别随便停药。
雷暴发生时:做好“即时防”。立刻戴医用防护口罩(普通棉布口罩没用,挡不住超细花粉颗粒);有哮喘史的,提前吸入沙丁胺醇,做好预防;尽量别外出,必须出门的,除了口罩,还要戴帽子、防护眼镜,减少花粉接触。
雷暴后3小时:警惕“余威期”。这时候千万别去户外活动,破碎的花粉还在低空悬浮,很容易被吸入;回家后,马上换衣服、洗脸漱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把附着的花粉冲掉;家里开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残留的花粉和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