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穿针乞巧 七夕星河里的期盼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为七夕。今年的七夕是8月29日。相传这一晚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期,好事者会藏于葡萄架下,想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天上的机密,凡间怎能窃听得到?无非是好奇罢了。七夕,是一个美好的词汇,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牛郎织女何时相恋?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先民就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周人很有意思,他们调侃说,不要看织女星如此奔忙,却终究织不出绚丽的锦缎。再看那颗闪亮的牵牛星啊,也徒有牛名,根本就拉不动车辆。这个时候还未嵌入爱情的元素。 到了汉代,这对星辰的故事,开始华丽转身变得凄美动人了。著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深情咏叹“牵牛星”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但是这个时候,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他们与爱情的七夕还没有关联。 七夕相会的关键道具“鹊桥”,至少在东汉已有明确记载。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指出:织女星在七月初七这天应当渡过银河去和牵牛相会,是让喜鹊搭成桥梁才得以通过。相传到了七夕那天,所有喜鹊头顶的毛都会莫名脱落,就是因为它们曾被当作桥身承载过织女渡河。 牵牛星所在位置,是太阳、月亮以及五大行星运行轨道的起始点和终点。织女星,是天帝的孙女。到了三国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已经深入民间和宫廷,曹丕在《燕歌行》中写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大约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才从星辰神话传说步入七夕爱情故事中。到了唐宋时期,牛郎七夕会织女的传说更加丰盈和动人。唐代杜甫的《牵牛织女》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北宋张耒曾作《七夕歌》,被苏轼高度赞扬。诗中说:“……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夕河边渡……” 宋朝七夕是法定假日 “七夕节”一词最早见于宋代。蔡絛曾经收藏了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亲征北汉前赏赐给后宫的一份诏书,诏书的大致内容是“朕亲提六师,问罪上党……未有回日,今七夕节在近,钱三贯与娘娘充作剧钱,千五与皇后、七百与妗子,充节料。”(蔡絛《铁围山丛谈》)剧钱,指宋代宫廷或节日期间用于歌舞、杂耍、游戏等娱乐活动的专门费用。七夕节来临,官家还不忘赏赐宫中女眷过节费用。 《宋史》明确记载,宋朝在国家层面命令七夕放假一天,“……端午、三伏、七夕、授衣、重九、四立、春秋分及每旬假各一日。”“太平兴国三年七月,诏:七夕嘉辰,著于甲令。今之习俗,多用六日,非旧制也,宜复用七日。且名为七夕而用六,不知自何时以然。唐世无此说,必出于五代耳。”(洪迈《容斋随笔》) 乞巧是七夕盛大而隆重的活动,从下午三到五点,满城的孩童和女子,无论穷人还是富户,全都穿上了新做的衣裳。富贵之家,就在自家楼阁或者水榭,布置好丰盛的宴席和聚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时光。晚上,家家户户会在庭院里洒水清扫,然后在打扫干净的院子里摆设好祭桌和席垫,他们还在案上先铺楝叶再撒香粉再摆好美酒、丰盛的饭菜以及时令的新鲜水果。人以此来祈祷牛郎星和织女星给予福佑。大家都说此二星神将在今晚相会。熬夜守候的人,心怀虔诚和祈愿。 男孩女孩各自乞巧 梁朝学者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乞巧习俗:“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段文献清晰地描绘了梁朝时代江南女子七夕“乞巧”仪式的核心环节:穿针、摆果、验蛛兆。女子们通过挑战穿针引线的技巧,并观察蛛网是否形成圆满的形状,来占卜自己是否得到了织女的眷顾,变得心灵手巧。 在宋代,七月初六或者初七之夜,富贵之家多于庭院扎彩楼,名曰“乞巧楼”。大型的“乞巧楼”用竹、木、麻秆搭棚架,再用五彩纸帛精心装饰成层叠的楼阁或仙宫,在上面绘制或者放置牛郎织女及其神仙侍从的群像。这种棚子规模大,装饰华丽。简易版的“乞巧楼”直接符号化,仅用一根木杆和剪纸做成一座“鹊桥”,桥上中间放牛郎织女像,两边放神仙随从像。“乞巧楼”中“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众人焚香列拜,谓之“乞巧”。 男孩重文思,女孩重女红。七夕节当晚,东京城的男孩子们,各自将自己的毛笔、砚台、纸张、墨锭,放置在供奉牵牛星的祭位前面。他们会在纸上恭敬地写上自己的名字,乞求聪明灵慧。女孩子们则把自己的针线盒,或装有针线工具的箱子,放置在供奉织女星的祭位前面。她们同样会在纸上写着自己的名字,祈求心灵手巧。 (据《北京青年报》,文:刘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