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睿从未忘记肩负的使命 (图片由包头市公安局昆都仑区分局提供)
◎记者 李硕
凌晨三点,包头市公安局昆都仑区分局禁毒大队的审讯室依然亮着灯。高成睿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解开警服最上面那颗扣子,脖颈上一道疤痕露了出来——那是多年前在武警部队训练时留下的。刚结束一场审讯,他脸上写满疲惫,但眼神依然专注。两条关键的涉毒线索终于突破,毒贩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对于高成睿来说,这只是又一个寻常的工作日。
从武警部队转业到警队,近十年时间,高成睿从一个刑侦“新兵”成长为禁毒大队的教导员,直接参与破获了7起现行命案、3起多年未破的命案积案,在禁毒一线更是立下不少战功。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身上那股子劲儿,是从军营带出来的。
勇擒毒贩
走进高成睿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武警中队合影的旧照片。照片里的他,年轻、挺拔。他轻轻摸了摸照片。十年军营生涯,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走路快得像带着风,做事雷厉风行,警服衬衫的扣子,永远一丝不苟地系到最上面一颗。他说,这不是刻意,是习惯了。
2016年转业,他有很多选择,却一头扎进了警队。“为什么?”他回答得很简单:“以前出任务,见过老百姓遇到危险时那种绝望的眼神,忘不了。就觉得,这事我得干。”脱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身份变了,可那份“有事必须上”的责任感,早就刻进了骨子里。从学着看案卷、跑现场的刑侦新手,到带队伍冲锋陷阵的禁毒教导员,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2023年夏天,湖北省某市,热得像蒸笼的天气,高成睿和两名战友窝在一辆不起眼的车里,死死盯着目标。为了侦破公安部督办的某跨省贩毒案件,他们在这里已经蹲守了整整26天。
“那汗啊,流到眼睛里都顾不上擦,就怕一眨眼,目标溜了。”一起蹲守的队员敖日格勒回忆说。为摸清包头籍毒贩刘某的上线张某的行踪,高成睿带头钻进废弃仓库。里面又闷又热,蚊虫多得直往脸上扑。最终,在交易现场,人赃并获,缴获冰毒93.49克、麻古20多粒。当铐上毒贩的手铐“咔嚓”合上时,高成睿身上那件便服的后背,已经被汗水反复浸透又晒干,结了一层厚厚的、发白的盐霜。
智破悬案
缉毒是跟活人斗智斗勇,而侦破积压多年的命案,则是为了给逝者和他们的家人一个迟来的交代。今年初,一起压在卷宗里整整17年的案子——“2008年常某某被害案”,交到高成睿手上。看着那些残缺不全、几乎被时间磨灭的线索,负责物证的同事直摇头。高成睿没说什么,默默接过了这沉甸甸的担子。
审讯室里,坐着潜逃17年的嫌疑人郭某某。前期,郭某某几乎一言不发,把高成睿当空气。高成睿不急不恼,耐着性子,从案发现场一枚不起眼的纽扣入手,运用他钻研多年的侦讯模式,一点点、一遍遍地与郭某某周旋。他精准地把握着每一次谈话的节奏和力度。最终,郭某某的心理防线终于垮了,失声痛哭:“我……我带你们去找她……”
在郭某某的指认下,常某某的遗骸被艰难地挖掘出来。受害者家属扑通一声跪倒在高成睿面前,泣不成声。高成睿赶紧弯腰搀扶家属,泪水瞬间打湿了他警服的肩章。“每一起没破的积案,都像一根刺,扎在受害人亲属心里,也扎在我们这些办案人心里。把这根刺拔掉,才能让逝者安息,让活着的人得到一点点安慰。”这起跨越17年的悬案告破,是高成睿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和专业的智慧,为历史填补上的一笔正义。
执守初心
在禁毒大队的荣誉室里,有两样东西特别显眼:一个玻璃柜里陈列着缴获毒品的模型,这些模型无声诉说着每一次缴获背后挽救的生命和家庭;另一个柜子里,整整齐齐码放着48本厚厚的笔记本,那是高成睿多年来的审讯手记,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记录着他与形形色色犯罪分子交锋的过程。
“当兵练的是‘钢’,是意志;当警察,光有‘钢’不够,还得有‘智’,得动脑子。”高成睿这样理解他的工作。部队给了他一副压不垮的硬骨头,警队则要求他把这身硬骨头用在“啃硬案子”上。为弄懂犯罪分子的心思,他硬是啃下了18本厚厚的犯罪心理学专著;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毒贩的状态,他连续三个月泡在看守所里观察、记录、琢磨。他带出来的13个徒弟,现在都成了禁毒、刑侦战线上的骨干,把他这股子“啃硬骨头”的劲儿传了下去。
采访快结束时,高成睿的手机又响了,是紧急任务——跨省抓捕毒贩。警车驶过灯火通明的城市街道,他看着窗外闪烁的万家灯火,轻声说了一句:“看,这平安的灯火,就是我的‘炉子’。我干这行,就想炼出一片干净地,护住这一方安宁的光。”车窗上,映出他轮廓分明的侧脸,那道军旅留下的旧疤,在城市的夜色中,仿佛也带着一种历经磨砺的沉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