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肖旭捷 记者 李硕) 8月20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北方风沙带水土协调与功能提升技术”项目组深入达茂旗,以科技利剑直指生态环境治理难题。调研组一行深入草原一线,既俯身大地实地勘察,又组织座谈深入交流,精准把脉生态现状,为切实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寻找答案、奠定基石。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达茂旗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九龙湾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现场,实地考察了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技术应用、建设成效及长效管护机制,系统掌握了草原生态修复的一手资料,为项目研究推进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在专题座谈会上,项目组与达茂旗林草、水利、农牧等关键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人员围绕近年来达茂旗生态建设面临的实际困难、取得的显著成效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并结合达茂旗实际,客观分析了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为项目团队全面了解达茂旗生态建设情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内蒙古农业大学蒙仲举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专业角度阐述了选择达茂旗作为项目示范基地的科学依据。他表示:“达茂旗在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水土保持与防风固沙功能显著,且具备扎实的治理基础。该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完整,同时涵盖荒漠、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等多种生态类型,为开展系统性生态治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实验室。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对科技支撑的需求迫切,政策支持力度大,为项目技术落地和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优势使我们最终将项目示范基地选定在达茂旗。”据悉,此次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系统性治理而非单项技术的简单叠加。蒙仲举介绍:“我们的初衷是在集成以往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模式层面的创新。在理念层面,鉴于该区域生态要素齐全且关联度高,我们注重系统谋划与综合治理,以此保障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时,我们始终强调整体性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在治理技术方面,我们在传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形成了一套适应当地生态特点、可实现可持续恢复的技术体系。而最终构建的治理模式,对于周边具有相似条件的区域而言,能够发挥复制推广与示范引领的作用。”
谈及达茂旗的生态治理工作,达茂旗水务局局长杜金锁告诉记者:“达茂旗地处阴山北麓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近年来,达茂旗紧扣生态脆弱区治理任务,系统推进水土保持工程,累计实施沙源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27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5平方公里,治理河道112公里,水土保持率达38.2%。今后,达茂旗将持续落实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创新治理技术与模式,完善智慧水利体系,加强监测与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水土协调与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