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永峰
在青福镇保利社区,一场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实践正生动展开。社区通过精准设岗、明确职责,让昔日“无职无责”的党员变身“有岗有责”的先锋,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文明倡导、便民服务的一线践行初心,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构建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
传递温暖“扬声器”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政策懂不懂,党员来搭桥。保利社区将政策宣传岗作为传递党的温暖的“扬声器”,推动无职党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在社区凉亭的“板凳课堂”上,老党员吕国斌没有照本宣科念文件,而是搬出邻居张大姐的真实经历,他说:“张大姐之前总觉得自己身体硬朗,几十年没正经上过医院,一直没交医保。前阵子她老伴突发阑尾炎住院,看着邻居们都能用医保报销,才急着打听参保的事。我给她算了笔账,居民医保一年交400元,政府还补贴一大半,要是真遇上头疼脑热住院,大部分费用都能报。”
截至目前,参与政策宣传的无职党员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十余场,覆盖居民百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同感。
筑牢“第一道防线”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看似“小事”,却是影响群众幸福感的“大事”。保利社区为无职党员设立矛盾调解岗,让有威望、善沟通的党员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筑牢基层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居民李大哥家楼上漏水的事,起初让两家人闹得不愉快。巡逻至此的无职党员陈海军得知后,没有简单劝说,而是先上门查看漏水点,协调物业工程部师傅现场评估,再分别与两家人算“情理账”。最终,在陈海军的协调下,楼上业主承担了维修费用,楼下业主也主动配合施工,一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就此化解。
面对家庭赡养矛盾,党员调解员则用“身边事”感化“局中人”。据统计,矛盾调解岗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数十起,让“有事找党员”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擦亮“精气神”名片
社区环境是“脸面”,文明素养是“底气”。保利社区设立文明劝导岗,让责任心强的无职党员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用点滴行动擦亮社区“精气神”名片。
党员张淑梅是文明劝导岗的“铁娘子”,对于楼道里堆放的旧家具、废纸箱,她不是简单批评,而是带着志愿者上门帮忙清理,边干边说:“楼道是大家的通道,堆东西不仅挡路,还容易引发火灾,咱清理干净了,住着也舒心不是?”遇到遛狗不牵绳的居民,她会递上一根牵引绳,笑着说:“咱养宠物是爱,但得考虑街坊邻居的安全,牵上绳,既文明又放心。”
在党员们的带动下,社区里乱堆乱放的少了,主动清理楼道的多了;高空抛物的没了,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强了;车辆乱停的少了,有序停放成为常态。如今走进保利社区,楼道干净整洁,广场秩序井然,居民见面笑脸相迎,文明新风正从“劝导”变为“自觉”,让社区真正成为“住得舒心、过得安心”的幸福家园。
架起党群“连心桥”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党员的心头事。保利社区便民服务岗聚焦居民“家门口的需求”,组织有专业技能的无职党员化身“服务员”,让便民服务从“纸上承诺”变为“指尖温暖”,架起党群“连心桥”。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便民服务岗的党员“随叫随到”。
87岁的独居老人陈爷爷腿脚不便,党员张勇上门帮他理发、代缴水电费;居民家的洗衣机不转了、电扇不转了,党员高鹏拎着工具箱就上门,免费检修从不推辞。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难题,让“党员就在身边”成为最温暖的承诺。
保利社区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基层治理“赋新能”,使党员从“旁观者”“局外人”变为“主人翁”,以“小岗位”释“大能量”,用“微服务”汇聚“大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