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年轻人试着用镜头擦拭历史的尘埃,巴蜀石窟的面貌便逐渐在世人眼中变得清晰。近日,纪录片《巴蜀石窟》登陆央视,收获一片好评。而这部作品的主创团队大多由95后、00后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深入四川和重庆两地,拍摄了210多个石窟点位,历时两年,最终才得以完成这部纪录片。
谈及创作初衷,1998年出生的制片人李佩霖提到,团队长期专注于文化领域的内容创作,曾拍摄过交子、青铜摇钱树、皮影戏等题材,“我们之前就一直在做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四川这边对石窟保护很重视,我们对这个选题也很感兴趣,所以做这个选题算是顺理成章。”
纪录片《巴蜀石窟》一共分为六集,在内容上有着清晰的逻辑架构。“我们从时间线、区域和影响力三个维度来构思。第一集讲巴蜀石窟的来历,石窟艺术从印度传播到巴蜀之后的发展;第二集聚焦广元和巴中,那里是四川早期石窟的重要点位;第三集‘大像之境’主要突出的是影响力,四川5米以上的造像有100个左右,10米以上的有20个,可谓是‘大像林立’;第四集专门讲道教石窟,这在全国都非常有特色;第五集以安岳的石窟为核心,展现石窟与百姓生活的联系;第六集‘石上大宋’,则是呈现大足和安岳石窟里反映出的宋代社会图景。”李佩霖介绍。
《巴蜀石窟》播出后反响热烈,不仅获得官方认可,还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有观众评论,看完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中国还有巴蜀石窟,这是我们最欣慰的。”李佩霖说道。
在主创们看来,影片成功的关键在于赋予了石窟故事性。“要让文物‘活’起来,就得讲述它的故事和历史背景。”李佩霖举例,“例如永和公主出资开凿的石窟,其实和普通农民出资开凿的石窟大小一样,但由于知道是她出资修造,大家就能联想到‘安史之乱’中大唐的由盛转衰,这样石窟就不再只是石头,而是承载了一段历史。”
(据封面新闻客户端,记者:雷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