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患者沟通 康复训练器械 为患者针灸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强,康复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包医二附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科室,通过创新性的中西医融合模式,为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康复之路。 65岁的李大爷两个多月前外出时突发四肢抽搐,被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经20多天治疗后病情虽稳,却左侧肢体偏瘫、右上肢乏力,生活无法自理,全靠家人照料。 随后,李大爷转至包医二附院住院治疗。医疗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针灸推拿科医生为其实施针灸治疗,依据病情选取百会、神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头体穴位,通过针刺激发经络气血运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康复科医生开展偏瘫肢体训练,指导针对性运动以增强肌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仅仅一周后,李大爷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不但能够积极应答,还主动与医护人员和家人对话,左侧肢体、右上肢的肌力也明显增强。两周后,他的肢体肌力进一步恢复,右上肢的力量接近正常,已经可以独坐约半小时。三周后,李大爷的康复进展更是令人惊喜,他可独立行走约50米,虽然行走时有些跛行,但平衡感良好,能够走直线,还能自行拿筷子、汤匙进食,左上肢也可提起约1斤的重物。 出院后,李大爷并未停止康复的脚步,他继续针灸和肢体训练。现在他的情况好转更为明显。经医生评估,李大爷已经不需要再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只需在家中适当训练,多休息,保持乐观的心态即可。 中医康复理论源远流长,其核心蕴含着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深刻思想。在康复治疗中,不仅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本身,更注重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达到形神的全面康复。针灸、推拿、中药等传统疗法是中医康复的重要手段。针灸通过将特制的针具刺入人体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的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针灸常常选取头部的百会、神庭,肢体的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 西医康复医学借助先进的设备和前沿的技术,在精准评估和针对性训练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在评估环节,运用多种专业工具和方法,对患者的身体功能进行全面、细致地量化评估。例如,通过运动功能测试,可准确测量患者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范围、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等指标;利用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清晰观察骨骼、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借助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为诊断和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康复治疗阶段,西医康复采用物理治疗、运动康复、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针对患者的具体功能障碍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运用电、光、声、磁、热等物理因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 中西医结合康复并非简单地将中医和西医的方法叠加,而是深度融合两者的优势,实现协同增效。包医二附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针灸康复科)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科室、内蒙古重点学科(针灸推拿科)、内蒙古非遗项目(中医奇式针灸),团队中西医优势互补,整合了中医和西医的康复资源,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康复服务。在病房设置上,配备了先进的西医康复设备,如康复训练器械、物理治疗仪器等,同时也具备中医康复治疗所需的设施,如针灸治疗室、推拿治疗室、中药熏蒸室等。病房的医护人员既包括西医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也有中医医师、中医康复治疗师,他们共同为患者制定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治疗。在病房中,患者可以同时接受西医的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和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方法,实现中西医康复治疗的有机结合。 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有望为康复服务带来新的可能性。中西医结合康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模式,也正在吸引更多国内外同行关注。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望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水平。 包医二附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将继续秉承“针康融合、协同共进”的理念,持续探索中西医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复服务。 (文:布赫 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