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03版: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智能装备技术实训中心内,技能导师赵晶正在对一参赛选手进行赛前指导。 “一鹿有你,爱在包头”昆都仑区青年人才联谊交友活动现场 ◎记者 李楷谨 摄影 记者 常静 八月鹿城,群贤毕至。 8月20日,第三届“包头人才周”在青山宾馆盛大启幕,开幕式现场发布了包头市稀土领域十大产才融合科技成果案例,从高丰度稀土基础应用、永磁电机,到冶炼分离技术突破、新材料研发进阶,每一项成果都是包头人才智慧的结晶,是人才与城市共同奋斗、相互成就的见证,更是这座城市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刻理解的生动实践。 《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一座城市若渴望凤栖鸾停,必先植梧培壤、引水开源。包头,正以一座城的诚意、一整套体系的支撑、一片产业厚土的滋养,让人才的理想与城市的发展共鸣共振、交相辉映。 1 “包”容四海 “头”等心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0世纪50年代,天南地北的英才响应号召、北上援建,写下“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壮歌。包头深知,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因此,这座城市始终将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立法形式设立“包头科技创新日”和“包头人才周”,向全社会传递出求贤若渴、拥抱人才的坚定决心。这既是对这段历史最郑重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最诚恳的邀约。 第三届“包头人才周”以“1+1+14”系列活动架构,为各领域人才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在“人才周”期间,各类活动精彩纷呈,既有高层次的博士人才工作推进会,也有面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大赛;既有稀土新材料的前沿科研动态分享,也有青年人才的个人婚恋服务。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人才在学术、职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更让人才感受到了包头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关怀,真正实现“人才有所呼,城市有所应”。 “包头的人才政策特别全面,我自己享受到了包括住房、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也享受到了‘人才服务卡’带来的种种生活中的优惠和便利。”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综合新材料研究与应用开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三清博士”李明阳告诉记者,近年来,得益于包头市良好的人才环境与政策,实验室吸引了很多高层次的毕业生加入,大家夜以继日对重点领域进行攻坚,希望能够将稀土材料更好地应用于核燃料领域。“包头让我看见,一座重工业城市是如何把人才写成头号发展战略的。” 这座城市不只有钢火淬炼的骨骼,更有惜才如金的温度。 包头深知,要让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安心工作、潜心科研、舒心生活,就必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包头在政策激励、服务配套、产业培育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人才招引上,发布了事业编制企业用、重点产业博士硕士引进等11项人才引进政策“组合拳”;在人才培育上,拿出了高端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等8项人才培育政策“硬措施”;在平台支持上,下好了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10项平台支持政策“先手棋”。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同时,包头还注重服务细节,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便捷出行、安居保障等方面的便捷支持。高层次人才8类24项服务政策“一卡通”的推出,更是让人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此外,包头还通过优化岗位聘任、成果转化收益等5项人才评价政策“软环境”,为人才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2 产才共融 沃土生金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产业与人才的结合就像磁极相吸,只有精准匹配才能释放强劲动能。近年来,包头市以稀土、硅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磁极”,通过“双招双引一优化”战略,将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不仅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更使包头成为全国GDP百强城市中进步最快的“增长冠军”。 人才与产业的互动好似齿轮啮合,只有精密连接才能驱动创新引擎。 包头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高速路”,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专业课程,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聚焦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推动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产业学院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学院,增设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填补国内稀土领域本科专业空白,年度培养专业人才超350名。强化科研平台育才效能,依托鹿城实验室率先启动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稀土领域全部14个项目,申报30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动13家企业与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夯实技能人才培养根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体系,创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建成“订单班”“工匠班”86个,累计培养技能人才6500名,为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技术齿轮”,让人才智慧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第24批中组部博士服务团稀土基地建设团的一员,北方稀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钢研钢铁研究总院功能材料研究院院长助理韩瑞说:“我们第24批博士服务团的四人中,有三人具备稀土专业背景,主要聚焦于稀土永磁、稀土催化和稀土抛光领域,前期已经在科技研发、产业转化及企业合作等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工作基础。来到包头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包头市稀土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业转化平台建设提供了支撑,助力包头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包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3%,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30.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5.4%,增速连续12个月保持30%以上,充分印证了“人才链托举产业链”的实效。 “包头把‘人才链’嵌在了‘产业链’的最核心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内蒙古科技大学挂职产业教授郭洪表示,在包头,人才不只是技术的生产者,更是产业的共建者、规则的参与者和红利的共享者。 3 此心安处 即是吾乡 人才愿不愿意来,看政策;愿不愿意留,看生态。包头深谙此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包头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一场关于梦想与未来的远征,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接力赛。在这场接力赛中,包头通过不断优化政策体系、完善服务配套、打造广阔“舞台”,全面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良人才生态。 在政策激励方面,包头不仅注重引进人才,更注重培育和留住人才。通过实施高端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等培育政策,为人才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还通过设立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支持政策,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包头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服务配套方面,包头注重从细节入手,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高层次人才服务卡、人才一“鹿”通智慧服务平台的推出,让人才在包头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同时,包头还通过常态化开展青年人才婚恋交友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参与马拉松等活动,丰富了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除了高大上的科研支持、项目资助,这座城市更愿在“关键小事”上极致用心:青年联谊牵起66对良缘,人才跑团亮相马拉松,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一卡通”办妥……这些看似微末的细节,恰恰构成了人才“愿留下、能扎根”的情感地基。 立法定节、书记挂帅、政策迭代、服务升温——整套人才工作体系如同精密仪器,每一颗齿轮都朝着“让人才能量充分释放”的方向运转。 从“草原钢城”到“稀土之都”的产业蜕变,从“一五”时期的全国援建到如今人才吸引力排名持续上升——包头用七十余年书写了一部“人才兴城”的实践史,更为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宽度与事业高度。 当一座城市愿以“周”为单元礼敬人才,以城市为容器承载梦想,便成了无数奋斗者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理想之城”。 凤凰鸣矣,声动北疆。 包头的人才故事,刚刚翻开磅礴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