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硕
“多亏了住院陪护项目,手术出来有人照护,看我现在恢复得多好?”家住青山区自由路街道的特困供养对象冀某,对住院陪护服务的护工连连道谢。这温暖一幕,正是青山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青山区深入践行“政府引导、专业支持、社会协同、精准服务”理念,推动社会救助从“物质保障”向“互联网+物质+服务”全面延伸,用“服务温度”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品牌引领 “青”情相伴
走进青山区民政综合服务中心,电子屏上滚动更新着困难群众需求清单与服务进度——这是“青网直达”行动的智慧成果。为破解救助服务“供需错配”难题,青山区创新打造“‘青’情相伴?暖在青山”服务品牌,通过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让救助更精准、服务更高效。
“青”心评估,摸清需求“脉搏”。组建由协理员、督导员、志愿者、专业社工构成的77支帮扶小组,开展“敲门问需”行动,深入518户行动不便家庭倾听诉求;设计5大类31项需求问卷,线上征集827名服务对象需求,创新“五星”评定标准,综合收入、健康、教育等维度为5100余名困难群众建立精准档案,让需求“看得见、摸得准”。
“青”单惠民,定制服务“菜单”。基于需求评估,青山区制定精准服务清单,明确每个项目的服务对象、频次、时长与单价。针对109名残疾人和低保老年人的“每周采买代办”需求,按每次1小时40元标准定制服务;将康复理疗细分为入户与到店两类,差异化定价让服务“量体裁衣”。
“青”筹共济,筑牢资金“后盾”。建立“政府+慈善+志愿”多元资金池:每年投入50万元财政资金保障低保、特困群体,40万元慈善资金覆盖低边、防返贫监测对象,通过“党建?爱心公益汇”众筹479万元物资资金,为1.4万人次提供志愿服务,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精准施策 暖在心头
“孩子中考时,社工帮着分析成绩、选学校,顺利进了高中;今年高考,又全程指导志愿填报,圆了大学梦。”低保户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暖续航”行动的实效。青山区聚焦不同群体需求,构建基础型、发展型、服务型三类项目库,让救助既有“保障力度”,更有“发展温度”。
“暖速达”筑牢生活底线。围绕“救急难”需求,织密养老、医疗、生活三条服务链。“幸福食光”助餐项目日均送餐80余份,“暖浴到家”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洗浴服务,“暖巢焕新”完成50户适老化改造;入户健康监测、就医陪诊、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让困难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护。
“暖续航”激活发展动能。针对困境儿童,开展兴趣课程、研学访学、视力监测等教育帮扶,中高考志愿指导项目已助力30余名学生顺利升学;为失业群众提供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年内帮助28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暖常伴”厚植人文关怀。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为重点群体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团体解压活动;节日走访孤寡老人、举办“一老一小”生日会,点亮500余个“微心愿”;设立公益图书角、打造“公益之家”,让困难群众感受“家”的温暖。
成效彰显 幸福升级
记者了解到,试点以来,青山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成效显著。累计服务2.6万余人次,救助范围从低保特困群体延伸至低保边缘、临时遇困等群体;31项精准服务清单打通“最后一米”,“五星评估”“点单服务”让群众满意度达92%;依托“数字民政”平台,实现需求申报、服务派单、监管评价“一网通办”,“一户一策”精准度大幅提升。
如今,“‘青’情相伴?暖在青山”品牌深入人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救助”格局已然形成。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提升,从应急保障到持续赋能,青山区正以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创新实践,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共享发展成果,让“品质民生”的幸福画卷在青山区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