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东极岛》没有拍出的历史真相 这本书告诉你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10版: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被遗忘的二战悲剧》书影 1942年10月2日,里斯本丸号在舟山外洋沉没。这是一艘二战时期日军用于押运战俘的轮船。香港战役后,日军将1816名英军战俘关押其中,计划运往日本充当苦力。但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在船体上装设大炮又没有任何战俘标识,船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战船,遭到后者发射的鱼雷袭击。最终,船上大部分人葬身海底,但有384名战俘因为舟山渔民的救援而奇迹生还。 危险航行 里斯本丸事件就是院线电影《东极岛》的原型。囿于商业类型片拍法,电影对此做了大量改编,与真实历史已颇为不同。 比如:电影中,东极岛渔民起初对援救英军战俘颇有犹豫,但现实里,青浜岛、庙子湖岛等舟山群岛渔民是出于善良本性与救落海人的传统,主动救了300多名英军战俘,藏在家中或渔船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在渔船上,当舟山渔民拿出菜刀时,英军士兵以为渔民要砍他们,结果渔民拿刀切胡萝卜、鱼肉,无私地分享给了英军士兵。 去年上映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比《东极岛》拍得明显更好。如果读者看完这部纪录片,还想要更详细地了解这起事件,英国作家托尼·班纳姆(Tony Banham)撰写的《里斯本丸沉没》是一本比较合适的书。这本书已经有了港版,由学者杨惠迪、王升远翻译,内地版也即将由“万有引力”推出,书名为《里斯本丸号的沉没:被遗忘的二战悲剧》。 班纳姆是《香港皇家亚洲学会学报》荣誉编辑。自1989年以来,他在香港已经居住三十余年,创立了“香港战争日记”项目,发表了多部与战时香港有关的著作。他也是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历史顾问。在《里斯本丸沉没》中,班纳姆详细记载了里斯本丸号上的英军战俘、日军和美军潜艇鲈鱼号成员的生平经历,使我们得以全景式地看见里斯本丸号沉没对于他们生活所造成的巨变。 里斯本丸号全长约116米,宽约18米,载重量7152吨。它起初是一艘大客轮,1940年在巴西被改装成货轮,旋即被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收购,在侵华战争时期被日本军方征用,货船的船长名叫经田茂 (Kyoda Shigeru)。这艘货船共有7个货舱,第一、第二层改造成简单铺位,用来运输战斗部队,曾数次往返菲律宾和台湾运兵。日军在使用里斯本丸号时还动了小心思,他们加装火炮在船上,用这艘船运送战俘,却不在船体张贴任何战俘船标识,由此埋下了悲剧的引线。 还原历史 在里斯本丸号出发时,珍珠港事件已经发生,美国正式对日宣战,“鲈鱼号”潜艇恰恰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编入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事发前的10月1日凌晨4点,“鲈鱼号”指挥官罗伯特·罗伊·麦格雷戈中校接到报告:“发现了一艘疑似日本人的轮船,没有任何旗帜和标志,但舰首有大炮。”他误以为里斯本丸号是一艘运兵船,于是发动了攻击的指令。 “鲈鱼号”发射了四枚鱼雷,前三枚失手,第四枚命中了里斯本丸号船尾的螺旋桨,由此引发爆炸,将船体炸出了一个直径2.5米的洞口。冰冷的海水首先涌入最靠近尾部的三号货舱,那里关押着376名英国皇家炮兵。船进水后,日军往三号舱里丢下了一台抽水泵,他们停止发放食物,不允许战俘登上甲板,一边命令三号舱战俘加紧抽水,一边组织自己的人快速撤离。 战俘们本以为日本人在主要部队撤完后,也会组织他们撤离,但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开始在三个货舱顶部的栅栏上铺设木板,又用帆布将三个货舱全部遮住。 显然,日本人想要淹死这群英国战俘。危急关头,战俘们决定自救。此时,幸好二号舱里有一个战俘厨师,他有一把日本人之前给他、忘了收回的厨刀。战俘们就用这把厨刀撬开木板、割裂帆布,再打开封住三号舱的铁门,与占据船上制高点、秘密留守的六名日本兵展开殊死战斗。然而,海水涌入的速度非常快,三号舱的战俘们还没来得及逃离,三号舱通往甲板的木梯就断裂了。而这时,里斯本丸号眼看就要沉没。率先登上甲板的战俘只能跳海,拼命向陆地的方向游去,更多士兵则沉入海中,和巨大的里斯本丸号一起葬入冰冷的大海。 珍贵遗产 那些逃出里斯本丸的英国人没有想到,日本人不但见死不救,还要对幸存者赶尽杀绝。起初,日军生怕英国战俘泄露他们违反人道主义精神、密封三个船舱的做法,于是开着几条小船,用机关枪对战俘进行扫射。就在这时,距离里斯本丸最近的青浜岛(属东极岛)渔民站了出来,全岛200多位渔民,把漂到浅海的战俘救上岸。最终青浜岛渔民救了200多个英国人,庙子湖岛等渔民救了100多人。 日军见已经有英国人成功上岛,担心事态扩大,这才停止射击。10月3日,日军持枪登上青浜岛,威胁渔民,不交出战俘,他们就要杀光岛上所有平民。战俘们不想连累救了他们的渔民,这才主动跟日军离开。但聪明的渔民留了一手。他们将战俘中最像高级军官的三个人藏了起来,就像《南京照相馆》里爱国青年藏照片一样。幸运的是,这三个人还真没被日军发现,其后历经多次转移,他们平安回国,成为揭露里斯本丸号沉没真相的有力证人。 回顾里斯本丸事件,舟山渔民纯粹的善意令人无比动容。抗战胜利后,他们甚至因为不想显得太功利而没有大肆宣传救援行为,以至于之后半个世纪,他们的义举都很少被大众知晓。 2019年秋天,纪录片导演方励组织了一场名为“Say Goodbye to Dad”的活动,所有里斯本丸事件幸存者的直系后人都可以报名参加。最终,有14名遇难者后人抵达船难发生的海域,见到了曾经救援他们父辈的舟山渔民。渔民林阿根就是当年的一位援救者。他曾表示,自己救人时没想那么多,有人落水就该救,这是舟山渔民的传统。2020年8月6日,林阿根逝世,盟军战俘后人在发给其家人的唁电里写道:“他为世界留下的遗产,包括勇气、英雄主义,和一个人在面对人类最恶劣的暴行时所能施予的善。”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记者: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