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新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新地标,暑期持续升温,展馆内游人络绎不绝。 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这个暑假,内蒙古博物院新馆格外“火热”。借助新技术、新体验,博物院散发出新的魅力,成为呼和浩特市的文化新地标,暑假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
假期的热门景点常常“一票难约”,从山西长治到内蒙古旅游的周庆鹏一家,也遇上了这样的情况:“这两天内蒙古博物院的门票都显示已约满,把我们着急坏了。”
担心就此错过的周庆鹏,从网上得知博物院采取了动态放票,离馆观众空出的名额将实时释放,并优先为临近观众保留预约机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和家人在中午时分来到内蒙古博物院门口,看着出馆的观众越来越多,他们很快就约上了新放出的门票。
“科技让博物馆更聪明,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参观体验。”周庆鹏说。
来自河北邢台的小游客郭子铭拉着妈妈的手,快步走向博物院一层大厅的一处表演区。叮咚的古乐声响起,一支从北魏时期的舞乐彩绘陶俑中获得灵感的舞蹈呈现在观众面前,跳舞的是内蒙古博物院的“智慧馆员”,也是两个人形机器人。
“两位‘智慧馆员’不仅是舞林高手,也是知识达人。”内蒙古博物院规划发展部副部长朝鲁介绍,它们还能与观众互动,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借助飞速发展的科技,博物馆早已不是陈列文物的‘静态空间’,而是成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前沿阵地”。
6月20日开馆的内蒙古博物院新馆,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3.9万平方米,包括10个基本陈列展和5个临时展厅,展出3000余件展品。
暑假期间,内蒙古博物院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既有“文脉匠心——文物修复”系列课程,聚焦壁画、古籍、陶器、瓷器四大领域,带领学生探寻文物修复的深邃世界;又有小小讲解员、小小策展人等职业体验营,带领青少年换个视角感受博物馆的魅力。(据新华社,记者:勿日汗 魏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