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彦强
在固阳县广袤的田野上,黄芪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蒙芪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尚俊对此深有感触。他的合作社拥有4000亩黄芪种植基地,带动800多人就业,但今年计划扩大轮作、引进新品种时,50万元的资金缺口成了拦路虎。“以前找贷款像大海捞针,各家银行产品不一,自己跑断腿也难辨优劣,更关键的是,很多贷款都需要抵押物,这对我们搞种植的来说是个大难题。”尚俊坦言,“信易贷”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困境。“最惊喜的是,‘信易贷’手机上就能操作申请,还是纯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物,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破除信息壁垒
融资驶入“快车道”
尚俊口中的“信易贷”平台,全称为“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内蒙古包头站”,由市发改委于2022年建设完成。作为全市唯一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面向金融机构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终端,它扮演着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痼疾的关键角色。
“平台归集了纳税、行政强制、水电气费、科技研发等14类37项核心涉企信用信息,依法依规推送给金融机构,为信用融资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包头市社会信用管理中心副主任侯政君介绍。对于像尚俊这样的经营主体,只需完成平台实名认证,即可随时随地在线提交融资需求,享受“零跑腿、零费用”的便捷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将需求精准推送至银行,大幅提升对接效率。
“信易贷”平台的高效撮合,为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提供了沃土。中国银行包头分行普惠事业部副主任杨静重点介绍了其与平台深度联动推出的“黄芪惠贷”。“我们把产品授信条件、额度、利率等信息清晰展示在平台上,农户手机一点便知。同时打通数据对接,农户申请信息直达我行系统,专人24小时内响应、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
这款专为固阳黄芪产业量身定制的产品,精准契合了种植户在包地、购种、买肥等环节的周期性资金需求。其显著优势在于:年利率低至3%,大幅减轻融资成本;额度灵活,种植户最高100万元,收购商最高200万元;用款便捷,50万元以内手机银行“随借随还”,最长2年期限且按月付息按年还本的设计,充分贴合产业经营周期。尤为关键的是,该产品以信用为核心,符合条件的种植户无须提供抵押物即可申请。截至目前,“黄芪惠贷”累计授信已超3000万元,基本覆盖区域内主要规模化种植户,成为金融支持特色农业的标杆案例。
诚信铸就品质
共护“北芪”金招牌
金融活水的精准灌溉,为固阳黄芪产业的腾飞插上翅膀,而诚信则是其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固阳黄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金字招牌背后,是当地种植户、合作社和协会对道地品质的执着坚守。固阳县黄芪协会会长牛军利强调:“从药材到产业,我们始终将诚信贯穿于种植、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协会协同各方,建立严格的溯源体系,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确保每一支固阳黄芪都根条粗壮、粉性足、豆香浓、药效强,核心药效成分远超国标。
而这份诚信理念,也通过协会的统一运作,转化为药农实实在在的收益。协会积极搭建信息平台,促进产销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并推动“优质优价”机制落地。越来越多的种植户认识到,诚信种植不仅能赢得市场信任,更能获得稳定的溢价空间和长期合作机会,让固阳黄芪的金字招牌在市场上熠熠生辉,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平台效应凸显
信用生态向未来
经过三年发展,“信易贷”平台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注册企业11.78万户,入驻金融机构41家,发布金融产品430个,累计发放贷款18.98亿元。自治区层面更设立了1亿元民营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风险分担资金,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坚实后盾。
展望未来,市发改委将持续深化“信易贷”模式推广,推动“信用即资产”理念落地生根。一方面,打造差异化服务体系,联合金融机构开发行业专属信用评价模型,为重点领域“量体裁衣”;另一方面,构建“以用促建”的信用培育生态,助力中小企业积累信用资产,形成“越守信-越便利-越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田间辛勤耕作的药农,到锐意创新的金融机构与信用服务机构,包头正以“信”为纽带,汇聚多方力量,让无须抵押的金融活水沿着诚信之渠,源源不断地浇灌着“北芪之乡”的产业沃土,为乡村振兴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