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守住坝,护住人,一切都值!”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02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策划 张红梅 记者 曹瑾 岳宇乐 郭燕 摄影 记者 曹瑾 “齐书记,坝口渗水了!”刚端起午饭的齐东东接到电话,猛地起身,蹬上沾满泥浆的雨鞋就冲向十公里外的险工坝。这位90后土右旗王木匠村党支部书记,裤脚还沾着清晨扛沙袋蹭的黄土,脸颊上新褪了皮泛着刺目的红。村民们私下里叫齐东东“没脸书记”,因为连日在烈日下暴晒,他的皮肤像老树皮一样层层脱落。 7月25日22点,命令突至:“立即转移全村群众!”齐东东抓起安全帽冲出村委会,借着手电筒的光挨家敲门:“张叔,带好老人的药!”“李婶,别惦记鸡鸭了,人先撤!”沙哑的呼喊声穿透雨幕。当晚在村的363人,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情况十分危急。三轮车在泥泞里打滑,他干脆蹲下身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往安置点挪。“当时水已漫过脚踝,再晚半小时,低洼处的房子就危险了。”凌晨2点,当最后一位村民被扶上安置点台阶时,他的T恤能拧出半盆水。 为了让老人们住得更安心,齐东东自费安排他们住进了镇上条件更好的宾馆。“齐书记每天睁眼就忙,晚上才顾得上吃口饭,上哪儿找这么好的书记?”村民高喜旺提起他,几度哽咽。安置点灯光下,核完名单,看着老人、孩子吃上热饭,他才靠在墙角打个盹——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休息时间。 齐东东的行动打动了村民。听说村里遭了灾,20多名在外务工的村民没等号召便踩着泥泞赶回来。“齐书记这么拼,咱不能光看着!”李海龙等志愿者开着自家货车,无偿拉送物料和人员。他们白天跟着加固堤坝,晚上蜷在临时窝棚里,第二天照样精神满满地上工。 防汛物资告急时,齐东东没等没靠。他翻遍通信录,挨个给之前对接过的企业打电话:“老乡们急需食品和防汛器材……”凭着这股赤诚,他争取到我市多家爱心企业捐赠的10万余元物资——方便面、矿泉水、雨衣……及时送达抢险一线和安置点。 7月28日的险情至今让他心有余悸。哈素海退水渠水位涨至3.5米,超安全线近1米。流沙土地基在洪水冲击下不断下沉,刚加固的沙袋像被啃食的饼干般滑落。“往左半尺!再砸!”齐东东扛着木桩第一个冲向坝口,赤裸的臂膀瞬间被磨出血痕。年轻的村民们紧随其后,扛沙袋、打木桩,没有人胆怯,更没有人喊累。 连续十多天,这支由村干部、老党员、返乡青年组成的队伍,从清晨6点忙到深夜12点。有人开车从邻村拉土,有人步行40分钟送物资,2000多立方米砂石料在众人肩头接力传递,最终把哈素海退水渠土右旗双龙镇王木匠村段坝体加宽加高1.5米。“守住坝,护住人,一切都值!”齐东东说。 记者见到齐东东时,他正提着物资深一脚浅一脚往坝上送。雨后土坝泥浆翻涌,三轮车刚启动就陷进泥里,他跳下车拎起物资就走。“天天走,早习惯了。”他抹了把脸上的泥点子说。 “齐书记是个好娃娃,能干,负责!”村民王伴柱在坝口拦住记者,指着齐东东脱皮的后颈说,“你看看这伤,我们都心疼。”67岁的村民吕喜怀感慨:“这娃不是咱村的,心却扎在了这儿。他守的不是坝,是我们的家啊!” 这位从外地来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2024年11月刚到任时,不少人嘀咕“毛头小子能干啥?”可防汛期间,大家看着他自掏腰包买食品送一线,及时送“三高”老人就医,在坝上中暑晕倒醒来第一句就问“水位降了没?”……疑虑化作信任,心渐渐滚烫。 如今,300多户村民已回村,齐东东仍每天往坝上跑,检查新铺的防水布,叮嘱巡逻队留意流沙。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加固好的堤坝上。这个90后村党支部书记脚步依旧匆匆——他知道,堡垒无言,却因干群同心而坚不可摧;旗帜无声,更在日夜坚守中,把“为人民服务”的底色映照得愈发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