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站街道西五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更换楼道灯
社区活动室里的文艺演出
◎通讯员 韩晓宏 记者 康璐
摄影 记者 康璐
一处处因地制宜布局的阵地,一场场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一张张快乐幸福的笑脸……在包头市东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百姓生活。
从晨练的老人到奔忙的新业态从业者,都能在遍布包头市东河区1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中找到温暖——一次免费理发、一次贴心交谈,这些点点小事汇聚成了文明东河的幸福底色。
近年来,包头市东河区以探索“文明实践+”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赵书记你看,我的头发又长了!”在包头市东河区东站街道公一社区的李大爷看见东站街道公一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静时,指着自己的一头白发,熟稔地提出需求。
“好好,下午就剪。”李静微笑答应。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东河区各社区上演。像赵霞这样的社区党委书记们,早已练就一身“全能本领”,理发、开锁、家具修理……群众的小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细化网格管理,社区工作者化身居民的“眼睛”“帮手”,每天坚持2小时以上的排查走访,确保特殊群体周周见,困难群体月月访,让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发现”。
包头市东河区南圪洞街道南龙王庙社区的“爱心敲门”行动更是将温暖送到特殊群众家中。“您好,胡阿姨,家里有什么需求吗?生活上有啥困难吗?”这是南圪洞街道南龙王庙社区携手区民政局与志愿者,深入辖区弱势群体家中,开展“爱心敲门”活动中温情的一幕。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负责人王维廷,带领志愿者建立诉求清单、安全清单、心愿清单“三张清单”,通过“拉家常式走访”与邻里交流相结合,立体化掌握服务对象情况,建立结对帮扶长效机制,确保每一户需要帮助的家庭都有专人对接,保证长期跟踪帮扶,让关爱持续不断。组建“社区能人”志愿队伍,根据他们的特长,细化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一户一策”服务,让文明实践更精准、更温暖。
目前,在包头市东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下,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15个,实现全域覆盖。这些阵地不仅是群众歇脚喝水的便民站,更是政策宣讲、文化活动的聚集地。环卫工人李阿姨说:“干活累了就来这里歇歇脚,冬天有热水,夏天有凉茶,感觉特别温暖。”
从“群众点单”到“工作室派单”,从单一服务到多元供给,包头市东河区正通过“文明实践﹢”的创新模式,将志愿服务延伸到每个角落。在这里文明实践不是一阵风,而是细水长流的温情守护;不是高大上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关怀。正如一位社区居民所说:“这些点点滴滴的服务,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
最美风景是文明。包头市东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依托“文明实践+”新路径,让城市文明持续“保鲜”、常态“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