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刀锋上的牧歌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07版: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巴音孟克在工作台前进行雕刻创作 工序复杂的雕刻 棋子——首领 棋子——牛车 蒙古象棋全貌 巴音孟克的工作室 ◎记者 邓雅鑫 工作室里,刻刀游走于木纹间的沙沙声,如同草原深处生生不息的牧歌,在寂静中回响。这声音吟唱着几千年来游牧文明的智慧、坚韧与对生命的热爱。 伏于案前的巴音孟克,是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象棋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内蒙古蒙古族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达茂旗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他手中的刻刀,不仅是在雕琢一枚枚棋子,更是在一笔一画地镌刻着一部流动的史诗,进行着一场与时间的温柔角力。 方寸史诗 蒙古象棋是一项凝结着马背民族智慧的古老博弈,更是一部刻在棋盘上的流动史诗,承载着几千年的游牧文明基因。2008年,蒙古象棋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象棋与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具有共同点又独成一派。蒙古象棋的棋盘由纵向和横向各8行、共64个方格组成,无河界分割,满盘皆可行,仿佛象征着草原的辽阔与游牧生活的自由迁徙特性。在这方寸战场上,对弈双方各执16枚棋子,展开智慧的角逐:一位统领全局的首领,一头象征勇猛与力量的“狮子”,两头坚韧沉稳的“骆驼”,两匹迅捷灵动的“骏马”,两辆承载生活的“牛车”,以及8个冲锋陷阵的“兵卒”。这32枚棋子,共同构成了草原生活的微缩图腾。 蒙古象棋独特的魅力,还在于其棋子是草原生灵与生活的生动再现。每一枚棋子都由匠人手工雕刻而成,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匠人们以自己朝夕相处的牛、马、骆驼、牧羊犬,乃至摔跤的力士为蓝本,将草原的生命气息凝固于方寸木块之中。“特别是八个‘兵卒’,其造型·自由多变,有的刻成机警的狗,有的雕作搏克的力士,充分体现了手工艺人的创造力与地域特色。”巴音孟克表示,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使得蒙古象棋不仅是一种博弈工具,更成为一种精巧绝伦、蕴含深厚民族情感的手工艺品,是才能和智慧的立体象征。 在漫长岁月洗礼中,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弈法习惯。据巴音孟克介绍,蒙古象棋玩法多样,除了常见的明面摆棋对弈,还有游牧民族独特的“暗棋”智慧——两位牧民纵马放牧于辽阔草原,无须棋盘棋子,仅凭记忆,全在脑中推演,待归家后再复盘续局。这种“暗下”的玩法,是游牧生活流动性在智力游戏上的绝妙体现。从棋盘设计、棋子造型到竞赛规则,蒙古象棋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全面具备了游牧文化的鲜明特点和独特风格。“这个里头呀,内容相当丰富了!”巴音孟克感叹,寥寥数语道不清这三千余年的沉淀。 雕琢生活 巴音孟克并非职业匠人,却用十余年如一日的执着,将自己与蒙古象棋雕刻紧紧相连。他的工作室,是一个由车库改造的小空间,无数个深夜,灯光长明,木屑如雪般飘落,陪伴着他与刻刀的对话。 这场与蒙古象棋雕刻的深刻缘分,始于2008年一次草原深处的邂逅。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一位牧民的蒙古包里,一套雕刻精美的蒙古象棋瞬间攫住了巴音孟克的心。木质的温润光泽、动物形态的生动传神、色彩的古朴韵味。他求购未果,带回了几张照片和一个接下来持续10余年的爱好。 没有师承,便向历史叩问;没有经验,便在失败中摸索。巴音孟克的求索之路,孤独而坚定。他跑遍当地图书馆,一头扎进档案馆泛黄的纸堆,试图从历史的缝隙中“打捞”关于棋形、纹饰的线索。当听当地老者说,新中国成立前达茂旗曾有人雕刻过精美的蒙古象棋,他便开始了执着的寻访。“我就很想看看曾经我们当地的蒙古象棋的雕刻是什么样的。”几经周折,发现那副珍品竟已漂洋过海到了加拿大。巴音孟克没有放弃,多方联系,终于在现在的藏家手中获得了照片。“哎呀,对我的雕刻帮助大了呀!”照片上那套使用绚丽矿物颜料的古棋,令他如获至宝。“颜色太好看了,后来我专门买了矿物质颜料,也做了一套。”巴音孟克说。 真正实践时也并不顺利。“以前我用的木料不对,雕一个坏一个!”巴音孟克在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的指点下,才领悟到如何选择合适的木材:越是纹理细腻的木材,如桦木和老榆树根,才能让骏马的神态生动,让骆驼的眼神深邃。 二十多道制作工序,道道是修行。从选料、破板、开料、下料,到粗雕、细雕、粗磨、细磨,再到点睛之笔的雕刻动物五官,最后抛光、上色、上胶、上漆、再抛光……每一步都需屏息凝神。“难点就是动物的形态。”巴音孟克坦言,“比如雕刻打架的马,半跪着的骆驼,越生动,越需要功力。”为了捕捉生灵瞬间的神韵,他购置相机,深入牧区观察羊羔的跳跃、骏马的凝望,将这份鲜活的生命力注入静止的木块。 动物的耳、眼、鼻是成败的“命门”,刀锋毫厘的偏差便前功尽弃。长年累月的雕刻,磨损着他的手关节,“有时候抓刀都抓不稳,为了能让形象更生动,那必须这么做。”巴音孟克这份严苛的自我要求,源于心底纯粹的热爱。无数个下班后的夜晚、周末和节假日,都奉献给了这方小小的工作台,常常吃一口晚饭就去雕,一直到深夜。枯燥漫长,他却甘之如饴,当被问起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他也只是说,“就是兴趣爱好,越雕刻越喜欢”。 传承守望 十余载光阴,刻刀不仅赋予了木头生命,也重塑了巴音孟克的人生轨迹。从2008年车库里的第一刀,到2014年被正式授予达茂旗和包头市“蒙古象棋雕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从未停歇,也深感肩上的责任日益沉重。 巴音孟克清醒地认识到,技艺的辉煌不能止步于个人的工作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蒙古象棋,他主动将心血之作赠予达茂旗博物馆永久陈列。“我有责任去宣传。既然我捡起来了,就不能让它再埋没。我要让众人知道,草原上有这样的智慧!”这一善举效果显著,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他更积极拥抱时代,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雕刻视频,借助期刊讲述棋艺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古老的技艺触达更广阔的天地。 走进校园,是他传承之路上的温暖足迹。在学校的推广活动中,他教孩子们认识棋子、学习规则。一位天赋颇高的女孩与他结下棋缘,后来在全国国际象棋比赛中斩获佳绩。“孩子第一时间和我分享了好消息,我说我奖励你一套蒙古象棋!”他亲手雕刻的棋子,成为激励后辈的珍贵礼物,也悄然埋下了文化的种子。 但工作室里常年的孤灯只影,映照出传承的严峻现实。“我现在最希望的是,有几个徒弟教几个学生,让他们都学会蒙古象棋雕刻。别被我捡起来了,又在我手里丢了,实在是不甘心!”巴音孟克所在的达茂旗工艺美术协会计划在达茂旗那达慕会场设立基地,集中展出作品,开发文创产品,组织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木头的纹理,感受创造的喜悦。“有人学,我就教,完全是敞开的。”这份敞开的胸怀,是古老技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门。 “国家给我荣誉,政府给我支持,我不能让这项文化遗产丢掉。”摩挲着手中那枚浸润了体温与时光的柏木棋子,巴音孟克的目光投向远方。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