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清“明白账” 巧解价格“心结”
日期:08-13
本报讯(记者 赵永峰) “一度电的成本几角钱,充电费却要两元多?”随着电动车保有量激增,“充电贵”的疑问成了佳福小区居民的心头疙瘩,也成了社区治理的新考题。今年恰逢全市“物业提升年”,万郡社区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以此为突破口,用一场“面对面”的多方协商会,不仅解开了居民的“价格心结”,更蹚出了一条“社区搭台、物业联动、居民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
此前,居民对充电桩收费的不解,源于信息的“断层”,只看到终端价格,却不了解设备维护、场地管理、安全保障等隐性成本。社区敏锐捕捉到这一信息,主动牵头组织居民、物业、充电桩安装方围坐一堂。会上,安装方摊开“明细单”,服务费涵盖设备日常巡检、故障抢修(维修期间充电全免)、短路事故赔付等多项内容,每一分钱都对应着实实在在的服务;物业则承诺加强监督巡查,让安全保障“看得见、摸得着”。
“原来服务费里藏着这么多‘安全密码’。”居民们的疑虑随着清晰的解释逐渐消散。这场协商会,让“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更让居民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知情”。
“以前总觉得物业和居民是‘对立面’,现在才发现,大家目标一致,啥问题都能商量着来。”居民李师傅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场协商会的意义,远不止化解一起收费争议,它让物业从“管理者”的刻板印象中走出,变成了“服务者”;让居民从社区事务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社区党委书记表示,“物业提升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让各方坐下来“说需求、谈办法、共监督”。如今,万郡社区已将这种协商机制延伸到停车管理、绿化维护等民生领域,形成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治理氛围。
一个充电桩的收费争议,看似是件小事,却关乎“住有宜居”的民生温度。万郡社区以小见大,用协商打破隔阂,用透明赢得信任,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充电难题,更凝聚了社区、物业与居民的共识: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棘手的民生问题都能转化为暖民心的工程。
如今,走进万郡社区,电动车有序停放、充电桩安全运行,居民脸上的笑容更踏实了。这场由“充电费”引发的治理实践证明:基层治理的亮点,不在惊天动地的举措,而在俯下身子倾听民意、搭建桥梁凝聚合力的细节里。当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的脚步,必将更加稳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