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纸上作业” 破解“屋顶难题”
日期:08-13
◎记者 赵永峰
“李大姐,您家这栋房顶漏雨的问题,施工队明天一早就来修。”周日上午,利民社区工作人员小王电话里的声音透着轻快。挂了电话,她翻开记录本,今年,他们已经解决了4栋房屋的漏雨问题。
工作人员“轻装上阵”
小王说,以前,因忙于“纸上作业”,全社区能及时处理的房屋漏雨问题,一年不过寥寥几户,2023年签下房屋维修资金的也就只有1栋。转折始于基层减负的推进。当“无意义的报表”被精简,“重复的会议”被压缩,曾经困在办公室里的基层工作人员,终于有了走进居民楼的时间。
利民社区共有79栋居民楼,其中最早建于1958年,最晚的建于2012年,大多房屋建于2006年前后。历经多年风雨侵蚀,部分楼栋屋顶已出现明显的年久失修漏雨状况。“基层减负政策的实施,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让社区工作人员从‘纸面’走向‘地面’,从‘案头’走向‘街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日常巡查、居民需求调研以及问题解决中。”社区工作者郭宏霞说。
为及时解决房屋漏水问题,利民社区主动出击,协助居民积极推动老旧小区房屋维修资金签署工作,社区工作者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逐栋逐户走访,了解房屋状况,推进辖区漏水房屋维修资金签署,2024年12栋房屋完成维修资金签署工作。
社区服务提质增效
2025年,减负的效应彻底显现。社区工作者不再被“指尖上的负担”困住,有了更多时间走楼栋、访居民。在房屋维修资金签署工作中,利民社区开展精准化沟通,耐心解答居民疑问,消除居民对资金使用安全性、维修质量等方面的顾虑。对不了解政策的居民,社区工作者耐心细致地讲解房屋维修资金的使用流程、意义;对于存在疑虑的居民,他们多次上门沟通,结合实际案例说明房屋漏水的危害,用实际案例打消居民顾虑;遇到行动不便的住户,他们主动上门服务,提供上门签署服务,帮助填写相关材料;同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开展“错峰走访”;对意见分歧较大的楼栋,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协商维修方案。全力推进辖区漏水房屋维修资金签署,在社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2025年签署完成38栋,还有3栋在推进中。
从1到12,再到38,数字的背后是工作重心的回归。当基层工作人员从“纸上作业”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上,民生问题就不再是报表里的文字,而是屋檐下的晴空。就像社区一位大爷所说:“你们能腾出空来管我们的事,这就是最好的变化。”
如今的利民社区,社区工作者的脚步更勤了,居民的笑脸更多了。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负担,加的是为民服务的力量。这力量,正藏在每一次及时的维修、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慢慢酿成温暖人心的民生底色。就像房屋漏雨的解决,不仅是工作量的累积,更是基层服务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质变。这样的变化,藏在居民干爽的屋檐下,也写在大家舒展的笑容里。
基层减负不是终点,而是社区服务提质增效的新起点。利民社区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切实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