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春燕) 今年以来,昆区人社局以政策“精准度”、服务“温暖度”、权益“保障度”为标尺,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岗位多、匹配准,在家乡也能找到好平台!”应届毕业生小李成功投递简历后难掩兴奋。这份获得感,源于昆区人社局对就业服务的持续升级。
昆区创新“入企入校招聘+”模式,联合多部门开展分行业、分领域专场招聘58期,413家企业释放1.1万余个岗位,成功为企业解决用工3200人。创业担保贷款更成“及时雨”,截至目前,全区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00万元,惠及13家小微企业和3户个体工商户,带动近百人就业。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昆区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和“订单班”培训100人;组织21家企事业单位赴多所高校招才引智,提供450余个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昆区城镇新增就业6961人,“木兰织女”手工编织劳务品牌获评市级劳务品牌,就业质量与规模实现双提升。
就业有保障,社保服务的温度同样直抵人心。今年,昆区人社局持续推进“社保服务进万家”,落实政策宣传“五进”行动119次,发放资料8600余份,让社保政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社保”的加速落地更让便利度再升级:通过内蒙古人社系统平台及APP,累计受理线上业务2.4万笔,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完成员工录用、灵活就业、退休等业务26件,切实做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此外,11场人社政策直播覆盖延迟退休、待遇认证等热点,在线解答9000余人次,服务8万群众,实现政策解读与服务创新的无缝衔接。目前,全区13.3万参保群众已切实感受到社保服务的精准与温暖。
社保托底之外,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是实现稳定就业的长远之策。今年以来,昆区着力构建“精准需求+产教融合+全程监管”就业赋能体系,让劳动者吃上“技能饭”、端稳“就业碗”。
今年,昆区新增8家人才储备基地,吸纳高校毕业生180名,落实资金519.4万元;新增10家就业见习基地,提供岗位1131个,招募见习人员400人,发放补贴311.5万元,辖区企业吸纳顶岗实习人员500人,全方位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在技能培训方面,实施“技能照亮前程”计划,针对重点群体开展补贴性培训3179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券优享”项目举办40期,培训2182人次,发放券899张。同时引导企业自主培养人才,支持内蒙古冶金技师学院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包钢集团3200名职工参加技能等级考试。截至目前,全区累计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69期,培训3100余人,实现技能提升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助力劳动者向数字型、复合型人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