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立秋虽至,但还在三伏之内,白天盛夏余威仍在,但早晚吹来的风中已有了丝丝凉意。中医专家介绍,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们需遵从秋季的养生方法,养阴润燥、收敛神气。
调整作息
养阴润燥
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介绍,炎热的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有晚睡晚起的习惯。立秋后,天气并没有立刻转凉,而是延续了夏季的暑热,但昼夜温差大,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们应该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所以在起居上应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做到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除了做到早睡早起外,还应争取每天午睡半小时。
民间一直有立秋“贴秋膘”一说,认为苦夏后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多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但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营养过剩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整个夏季因为天气炎热,人们为了补充水分而多食瓜果,这会造成夏末秋初之际脾胃处于一个虚弱的状态,更不适宜大补。所以,立秋进补,最好是清补,在增加营养的同时还可避免内湿积聚。
立秋以后,饮食上应开始适当增酸减辛。蔬菜应选择新鲜多汁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萝卜缨、芹菜等;水果应多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雪梨、葡萄、香蕉、甘蔗、荸荠等;若出现大便干结者,还可加入酸奶、黑芝麻、白蜜等柔润食物,以养阴润肠。
穴位保健
补肺养肺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说,秋风主肃杀,万物于此时开始凋零,人体也随着自然气候变化,阳气开始内收下藏,腠理变得紧实,毛孔逐渐关闭以防外邪,若未能顺应时节调摄,则易感受外邪;随着昼夜温差增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容易出现气道干痒欲咳的感觉,呼吸系统疾病亦开始进入高发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更容易在这个季节病情加重。
李光熙介绍,中医认为,秋应于肺,而悲忧最易伤肺,因此,秋天切不可悲伤忧思,应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不急不躁,可听舒缓音乐,经常练习缓慢有节律的呼吸方法。秋季气温适宜,可在跑步、打球等“动功”基础上配合八段锦、站桩等“静功”,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动静结合可达心身康泰之功效。
立秋过后,暑伏之气仍未散尽,但如若贪此秋凉,则常易咳嗽不止。人体的五脏腧穴皆会于背,入秋后要特别注意后背暖护以防病。除了三伏贴以外,采用中医温透外治技术外敷背部腧穴以温肺止咳、化痰行气通络,对于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等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容易产生疾病,因此立秋后需要注意养肺。我们可以通过按揉穴位的方式来养肺。“肺俞穴”在背后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每晚临睡前端坐椅子上,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背部肺俞穴数十下,同时用手掌在背部两侧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养肺之功效。
适当运动
平心静气
吴晓晶说,立秋后,阳光照射逐渐减少,人体的生物钟尚不能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机体随之会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有些人甚至会出现情绪及精神状态的紊乱。
此时,通过适当的运动可有效驱除秋乏。大家可根据自身体质和爱好,选择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爬山等轻松柔缓的项目。秋季养肺建议选择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每天可做2~3组,每组5次,帮助疏通经络、益气养肺,有效提升肺活量。
立秋后的精神调养也很重要,重点是收敛神气,平心静气。尽量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由振奋转为宁静,由活跃变为平和,以适应秋季的特点,保持精神上的安宁。
【小贴士】
立秋食疗茶饮方
百合桑叶菊花茶 百合、桑叶、菊花适量煎水,代茶饮用。可滋阴润肺,清热利咽。尤其适合秋燥明显、口干鼻燥、咽干咽痒的人群饮用。
罗汉果茶 取指甲盖大小的罗汉果皮3~5块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可清咽利肺、止咳化痰。
雪梨银耳汤 雪梨1个,水发银耳30克,贝母5克,白糖适量。将银耳、雪梨块、贝母、白糖一同煮30~40分钟即可。此汤可滋阴清肺、消痰降火。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