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暑湿VS暑热 精准解暑先搞清区别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11版: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空调房里吃冰镇西瓜,熬夜追剧配冰可乐,看似凉快,实则暗藏危机——当“暑邪”裹挟湿气入侵,头晕乏力、胸闷呕吐接踵而至……中暑一般由热与湿两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正确区分暑湿和暑热,根据自身的体质和症状合理用药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缓解中暑带来的不适。 成因不同 症状有别 无论是“暑湿”还是“暑热”,都有一些相似的症状。比如四肢和身体感觉困重、神疲乏力、头脑昏痛、汗出不畅、胸闷、吃得少、恶心。不过,造成暑湿和暑热的原因以及表现,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过度贪凉是暑湿 暑湿指人体正气不足,又采取了错误的解暑方式。如夏天过度避热贪凉(夜间露宿室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快速饮用大量冷饮,以及睡眠时使用电扇强风对吹等),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身体酸痛、头重如裹、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黏腻、腹痛等。 高温劳作致暑热 由于夏天温度过高,长时间户外劳作或者长途奔走,暑热邪气侵袭身体,正气和津液受到损耗,类似西医所说的先兆中暑或者轻症中暑。 症状:身体热、面红耳赤、呼吸急促、心胸烦闷、有汗(抑或无汗)、口干口苦、想喝冷饮、头脑胀痛、烦躁不安、小便颜色深黄、排尿不畅或者有灼热感。 对症下药 精准解暑 【暑湿急救包】 藿香正气水(软胶囊、丸、散) 可外散风寒、内化湿滞、理气和中、升清化浊。适用于因外感寒湿、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也可治疗因饮食不洁引起的腹痛腹泻、低热恶寒、恶心腹胀、舌淡红苔白腻等症状。 小贴士:藿香正气水含乙醇(即酒精),服药后短时间内不得驾驶机动车、火车、轮船等,也不能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不仅如此,在服药期间也不得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甲硝唑、替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药联合使用,以免导致双硫仑样反应。若出现气短多汗、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就医。此外,不建议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使用。 十滴水(软胶囊) 可健胃、祛风散寒。适用于过食生冷导致的头晕、恶心、腹胀腹痛、胃肠不适的症状。 小贴士:十滴水所含的药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孕妇忌服。另外,十滴水口感虽然较差,但疗效显著,服用时可以在药水中冲入适量热水趁热喝,10分钟后再饮一杯热水促进发汗,服药后要注意避风。十滴水软胶囊,遮蔽了刺激性气味, 药力稍逊。 保济丸(浓缩丸) 可解表、祛湿、和中。适用于暑湿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呕吐、轻微发热等症。此药对预防晕车、旅行防腹泻、治疗食滞胀痛、水土不服、肠胃不适诸症均有疗效。 小贴士: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此药不适用于急性肠道传染病之剧烈恶心、呕吐、水泻不止;外感燥热者不宜服;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在成人监护下服用。有晕车史者可于乘车前30分钟服用。 六合定中丸 可祛暑除湿、和中消食。适用于暑湿伤中、食滞交阻、脘腹胀痛。对恶寒发热、头痛、胸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痛泄泻也有疗效。 小贴士: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避免与滋补类中药同服,可能降低药效。 【暑热“急救包”】 六一散 可清暑利湿。适用于暑热烦渴、天气闷热引起的头昏脑涨、恶心;也可用于晕车、晕船。外用还可治疗湿疹、痱子。 小贴士:虚津亏者禁用。孕妇慎用。长期服用可能伤脾胃,症状缓解即停。 行军散 可辟瘟、解毒、开窍。适用于中暑、中热、急性肠胃炎等暑热症;口腔黏膜溃疡、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热毒症。外用时可少量吹鼻取嚏,用于急救苏醒。 小贴士:此药不宜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即停。孕妇、体虚者慎用(含麝香、雄黄)。 暑症片 可祛暑解毒、开窍醒神、理气止痛。适用于夏令中暑昏厥、牙关紧闭、腹痛吐泻、急性肠胃炎。 小贴士:若中暑昏迷,可研碎后少量吹鼻或温水送服。 暑热感冒颗粒 可祛暑解表、清热生津、化湿和中。适用于因外感暑热之邪引发的发热、头晕、咽干、口渴等。对胸闷恶心、食欲不振、四肢倦怠也有疗效。 小贴士:服药期间多饮水、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不宜与滋补类中药服用。 【相关新闻】 消暑中药茶饮喝出健康 暑湿症 藿香佩兰茶:藿香6克、佩兰6克、陈皮5克。此茶芳香化湿、和胃止呕、解表祛暑。适合空调受凉、贪食生冷后胸闷呕吐、腹泻者。 三豆饮 赤小豆15克、绿豆15克、黑豆15克(可加冰糖)煮熟,常温服用。此代茶饮比单纯绿豆汤更温和,可清热利湿、解毒消暑。很适合湿热体质、皮肤易出疹、小便黄者。 暑热症 金银花菊花茶 金银花5克、菊花5克、薄荷3克、冰糖或蜂蜜适量。此茶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可缓解头晕、口干等症状。可用于夏季防暑,尤其适合易上火、长痱子、咽喉肿痛者。 竹叶茅根饮 淡竹叶10克、白茅根15克、芦根10克。此茶可清心除烦、利尿通淋。夏季饮用可预防中暑或缓解尿路感染初期症状。 (据《北京青年报》,文: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