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日期:08-05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书影
我国现代意义上面向普通读者的公共图书馆发展至今不过100多年。如今,城市馆建相对成熟,乡村馆建尚在起步,2020年我们基本完成全国区县级图书馆的基础建设,确保每个区县至少有一家公立图书馆。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3000余家。相对于我们的人口基数,这个数量依然有很大缺口,很多人一生中从未享受到免费阅读的普惠。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增益和优化,而不是关张。
我走访过很多乡村图书室,不少房门紧闭、书柜蒙尘,仅存《鲤鱼养殖》《化肥使用》等编纂和印刷都比较简陋的册子,且没有翻阅的痕迹。看到这样缺少生气的图书室占据村舍一隅,当然会让许多人觉得这个公共设施无用且过时。
但倘若有一个真正把读者需求放在心上的积极建设者,则会变成另一番样子。我曾在西安东边的村镇遇到一位热情的干部。他不是专职,只是因为自己爱书,才义务做了图书管理员。他自己来挑选书籍,动脑筋做活动。那个房间并不大,陈设也简单,却有各种趣味绘本,吸引远近儿童在此欢聚。孩子们环绕着他,听他讲故事,和他一起做手工。突然见到这生动的特例,令人非常欣喜。图书馆需要更多这样的建设者。
目前来看,纸质书与电子书的观念论争,主要存在于大城市。人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熟悉的群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倘若生活在繁华区域,可能造成一种印象:人人都能便捷地下载电子书,电子书会撼动图书馆;而在小城、小镇和乡村,则很少有人持这种观点。
在我执教的高校,有相当多农村籍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接触过电子书。在小城镇和乡村,不是电子书撼动纸质书,而是纸质书阅读氛围尚未培养起来,电子书更是付之阙如。
调研中,农村籍大学生普遍提到,村镇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课外书都很少,文化生活局限于教材之内。其实,真正拉开农村与城市青少年教育差距的,正在于课外的文化生活。这使得农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于语言交际、社团活动、通识教育感到陌生和畏怯,进而影响了未来的职业表现。因此,在保障农村校园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大对农村“校园外”文化建设的力度。与艺术课程、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资源的供给难度相比,图书馆相对成本可控,运营难度低,可将此作为最初的突破口,为农村青少年注入新鲜的营养剂。
回到城市,我们承认,现代科技对传统图书馆形成一定冲击。图书馆要想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要适时转变图书馆的现有形态。我们不必把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只理解为纸质图书,一个现代图书馆能够包含电子书库、音频视频资源,甚至VR(虚拟现实)游戏等知识载体。知识的介质可以多元,重要的是知识本身是否能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流动。
我们还可以对图书馆的功能开动更多的想象,比如作为公益学习中心,与高校课程进行整合,可以提供一些义务的咨询和帮助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公共性。一个免费开放的、共享知识的空间,更有益于全社会的文化公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图书馆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制度而存在,就像法院和医院一样。
我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遇到一些视障人士来馆内借助高科技设备听书,还有老年人来书法区临摹碑帖,手持毛笔站在书案之侧,在谈笑之中切磋技艺。他们告诉我,图书馆给他们带来很多方便。
(据“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文:杨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