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包头晚报

李文霞:玉米田里的“追梦人”

日期:08-04
字号:
版面:第07版: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记者 金霞 闫帅武)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包头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育种专家,用多年心血,为这片土地带来丰收的希望,她就是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的李文霞。 “这块就是我们的育种田,在这里要育成一个品种至少需要八年时间,等真正种植到土地里得十几年以上。每天,我们的科研人员在这里要待至少七个小时。”仲夏的包头,气温早早攀上了30摄氏度,滚烫的风掠过阴山脚下,也掠过了李文霞用心培育的玉米地。 李文霞1994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专业,进入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后,就与玉米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市种植的玉米多为外省市品种,面临成熟难、病虫害频发等问题,李文霞一头扎进玉米育种工作中,四处学习,收集数千份的育种材料。2006年,经过无数次的授粉、对比、选育,适合山北干旱地区种植的“包玉2号”成功选育,填补了包头市无自主审定玉米品种的空白。此后,“包甜3号”“包玉9号”等多个新品种陆续诞生,“包玉”系列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不仅解决了本地玉米品种匮乏难题,还带动农民增收。 “近几年我们陆续审定了6个玉米新品种,尤其是适合土右旗种植的新品种‘包玉504’在2023年通过自治区审定,今年又有一个新品种已经进入生产试验示范阶段。这个品种适合在固阳地区种植,抗性和品质都非常优秀,明年就能大面积示范推广了。”李文霞告诉记者,她们的试验示范基地面积有90多亩,90多亩地里的每一株都需要人工种植。对于育种这块,李文霞表示,最重要的是必须下到田地里,才能够了解它们。“我们所有的实验都有一个要求,种多少、栽多远都要精准控制,谁的产量更高,谁的抗性更好,才能给农民用。不管育什么种,必须要到田间地头,不能只在办公室,下地以后才能实践出真知。” 春播秋收,夏耘冬藏,李文霞和她的团队始终在田间地头忙碌。在无数个与玉米地对话的日子里,李文霞用双手播种了希望,成为田地科技路上的追光者,她也以赤诚之心收获了多项荣誉。多年来,李文霞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凭借着卓越的科研成果和贡献,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科技奖、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