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居家艾灸驱冬病”“断食辟谷排毒素”等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网红养生法热度飙升。对此,医生提醒,这些方法并非人人适合,不要盲目跟风,当心养生变伤身。
居家艾灸
操作不当致伤口感染
最近,70岁的李女士在网上看到夏季艾灸能养生后,就购买了艾条在家灸足三里穴。她连续三天艾灸半小时,直到皮肤发红发烫才停下。第三天艾灸时,右腿外侧出现一个硬币大小的水泡。起初她并未在意,直到一周后伤口溃烂流脓,伴随持续低烧,才到医院就诊。
“患者情况非常严重,伤口感染后形成窦道,最深达0.5厘米。”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邵培培回忆,经过近一段时间治疗,伤口才逐步愈合。
邵培培介绍,三伏灸作为“冬病夏治”手段,适合阳虚湿盛人群。临床上患者常见误区是认为“越烫越有效”,实际上艾灸温度应以温热舒适为度,单穴灸5至10分钟即可。在艾条选择方面,优质艾绒燃烧时烟量少且无刺鼻气味,绒质细腻不易散碎。她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障碍患者及老年人,这几类人群因为皮肤敏感度下降,自行操作时更易发生烫伤,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
居家艾灸要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密闭空间引发呼吸道刺激,每周1至2次为宜,过度艾灸可能导致气阴耗伤,反而加重体虚症状。“一些患者误认为灸出瘢痕,疗效更好。”邵培培说,现代临床已不推荐刻意烫伤形成瘢痕的做法。夏季汗液浸渍易致感染,尤其风湿免疫病患者若出现皮肤破损,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建议操作艾灸前先咨询中医师,进行体质辨识和穴位指导,避免盲目跟风网红养生法导致养生变伤身。”
辟谷排毒
饿得手抖心慌还硬扛
“医生,我只是想排毒减肥……”不久前,28岁的王女士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时,已经意识模糊、四肢冰冷、脸色惨白,额头上布满虚汗,血糖值已低于仪器检测下限。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方晓磊说,经过两小时紧急救治,患者才逐渐恢复意识,但依然虚弱得无法自行坐起。
在后续问诊中,方晓磊了解到,王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三伏天辟谷排毒减重法”后就照做不误,戒断了所有主食,连续三天只喝蔬果汁,就诊当天早上开会时突然晕厥。就诊前一天,她已出现明显手抖、心慌症状,误以为是“排毒反应”而强行坚持。
方晓磊表示,类似案例近年并不罕见。伴随着减肥热潮,夏季因盲目尝试断食法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的病例时有发生。部分中青年女性因过度追求减重效果,盲目跟风网红养生法,反而引发焦虑、抑郁及严重营养不良等后果。
“辟谷排毒的说法并不可靠。”方晓磊说,人体肝脏、肾脏本就具备排毒功能,靠断食排毒缺乏科学依据。曾有患者因长期辟谷导致肌肉量骤降,反而引发基础代谢率下降,恢复饮食后体重迅速反弹。
“从中医理论看,夏季养生讲究养阳。”方晓磊解释,三伏天人体阳气外浮,此时突然断食会加重气血耗伤。中医典籍也强调辟谷并非完全禁食,“养生不能走极端”。
现代医学中的“轻断食”通常采用“间歇性”模式,如每周选择1至2天减少热量摄入,也可将米饭、馒头等替换为杂粮,但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如果出现心慌、手抖、注意力涣散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补充含糖食物,必要时就医。
以热制热
一天运动五六个小时
需要提醒的是,夏季运动也应该科学适度。最近,持续高温闷热的“桑拿天”并未阻挡一些人的健身热情。7月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31岁的“运动达人”。方晓磊介绍,这名女患者连续一周每日在健身房锻炼三四个小时,下午还在郊区马场骑马两小时。高强度运动叠加高温暴晒,最终导致肌肉细胞大量破坏,引发急性肾衰竭。经紧急补液、碱化尿液等治疗,患者病情才逐步稳定。
“网络上有说法认为酷暑坚持高强度锻炼能磨炼意志,甚至相信‘以热制热’对身体有益,其实是把身体置于险境。”方晓磊表示,夏季运动要量力而行,高温时段锻炼会导致大量汗液流失,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可能造成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引发热射病甚至多器官衰竭。
对于健康人群,方晓磊建议避开10时至16时的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度运动。如果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室内健身也需注意通风,避免因空气不流通导致隐性中暑。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群体需格外警惕,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可能诱发血栓。部分降压药、帕金森病治疗药物还会抑制排汗功能,进一步增加中暑风险。
(据《北京晚报》,记者: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