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讲解政策
◎记者 吴爱霞 摄影报道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西河路社区的公告栏,李阿姨就牵着孙子的手往中心广场赶。“听说今天有眼科检查,还能领电影票,咱可得早点去!”广场上,中华龙表演的锣鼓声震得空气发烫,红绸翻飞间,“石榴红邻里文化大集”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这场由社区精心张罗的“民生盛宴”,正悄然改写着城市社区治理的方程式。
政策手册随时更新
“张大爷,您这血压有点高,降压药得按时吃。”包头市第三医院的义诊台前,白大褂们正忙着给排队的老人测量血压。旁边的朝聚眼科摊位前,孩子们扒着验光仪好奇张望,家长们则围在政策宣传区,听东河区医保局的工作人员讲解医保报销新政策。
“光是健康和政策咨询,就占了居民需求的六成。”社区党委书记任红娟翻着手里的民情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入户走访的收获:老年人希望在家门口看病,上班族关心4050社保补贴,宝妈们惦记着新鲜蔬菜……这些琐碎的诉求,最终变成了文化大集的“服务菜单”。针对社区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大集专门开辟了适老化产品展销区,智能手环、防滑拖鞋等产品前围满了银发族;公益理发摊位上,志愿者手中的推子嗡嗡作响,理完发的老人对着镜子笑得合不拢嘴。环球时代影城的惠民票、沙尔沁农场的新鲜蔬菜,则让年轻人和家庭主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心头好”。“您看这问卷统计,80岁以上老人最关心高龄补贴,我们就请来了民政专员驻场讲解;年轻人关注就业,我们特意对接了民航人才培养项目。”任红娟指着展板上的需求图谱,每条曲线都对应着具体的服务板块,“居民要的不是花架子,是能解燃眉之急的实在劲儿。”她说。
社区搭台多方唱戏
“大姐,这是最新的防诈手册,您看看这个冒充公检法的案例……”中国建设银行的工作人员小周正给居民分发宣传页,隔壁巴彦塔拉大街派出所的民警则在演示禁毒模型。这场看似普通的集市,实则是20余家单位共同搭建的服务网络。“社区就像个小舞台,光靠我们自己唱不了大戏。”社区网格员小李道出其中诀窍。为筹备大集,他们挨家挨户走访辖区单位:同利家电城带来了家电保养咨询,杨兰艺术团准备了歌舞表演,公益组织的爱心摊位上,孩子们自制的手工艺品正等待买主。这种“社区搭台、多方唱戏”的模式,让资源起到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派出所的禁毒宣传遇上艺术团的快板表演,原本严肃的普法教育变得生动有趣;银行的防诈讲解搭配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民生服务有了更丰富的打开方式。“我们出场地,他们出服务,最后居民得实惠。”王颖说,这种资源互换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了社区治理的合伙人。在公益义卖区,退休教师赵阿姨正帮着照看摊位,义卖所得将用于帮扶社区困难家庭。“以前总觉得社区事跟自己没关系,现在才发现,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也是治理的一份子。”她的话里透着骄傲。
重塑邻里情感纽带
文艺表演区传来阵阵喝彩,杨兰艺术团的演员们正跳着欢快的民族舞。台下,抱着孙子的王奶奶跟着节奏拍手,旁边卖鸡蛋的摊主也凑过来看热闹。这场大集最动人的,莫过于重新升温的邻里情。在农产品展销区,菜农老张的沙尔沁黄瓜被抢购一空,“以前蹲菜市场一天卖不完,现在社区帮着吆喝,半小时就清货了。”买完菜的居民站着唠家常,话题从菜价说到社区琐事,陌生的面孔渐渐变得熟悉。社区特意设计的“相互转告”环节,让参与感从场内延伸到场外。“我邻居今天加班,托我帮她领份政策手册。”居民刘大姐手里拎着好几个袋子,里面装着帮邻居代领的赠品和资料。这种口口相传的互动,让大集成了没有围墙的社交场。夕阳西下,集市渐散,广场上还留着些许热闹的余温。李阿姨的孙子攥着气球不肯走,气球上印着的“石榴籽心连心”字样在余晖里格外醒目。这个由红绸、义诊台、菜篮子编织而成的社区图景,正书写着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温暖答案——当服务贴着民心走,当治理连着邻里情,每个社区都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