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区赵北古长城遗址胡服骑射雕塑 记者 李强 摄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包头城门 记者 祝家乐 摄 “天下黄河第一村”成为光影交织的梦幻之境 记者 祝家乐 摄 大美春坤山 武盛 摄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 记者 李强 摄 在秦长城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记者 常静 摄 “包棉1958”里热闹非凡 记者 祝家乐 摄 夜幕下的“天下黄河第一村” 记者 李强 摄 大河之湾 杨亚光 摄 ◎记者 岳宇乐 “这个时代是流量的时代,但无论什么时代,质量始终是最核心的支撑,质量保障和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董明珠树起了“掌握核心技术”与全场景健康生活电器的标杆,形成品牌效应和吸引流量的正向循环,其追求卓越、敢于突破的精神内核,与包头这位厚积薄发的“实力派”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共鸣。 从“草原钢城”到“文旅新城”,作为坐拥山河形胜、荟萃多元文明的城市,包头正将得天独厚的“自然瑰宝”与“人文典藏”,打造成令人心驰神往的“文旅IP”,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实干的精神,推动资源“活起来”、品牌“响起来”、流量“涌进来”,掌握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码”。 作为包头现存最老的街巷,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众多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是老包头走西口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包头通过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精心修复历史风貌,让老街巷诉说过去的故事。同时,引入丰富业态,打造出集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街区。当游客漫步其中,既能品尝到地道的包头美食,感受舌尖上的历史,更能深入了解走西口的历史故事。据统计,开街当日便吸引7万余人次游客。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同样令人瞩目。“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通过对旧厂房的创新改造,将斑驳墙垣、老式纺织机等工业元素与现代业态巧妙融合,实现了从工业遗迹到文旅地标的华丽转身。曾经破旧的厂房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时尚空间。凭借独特的工业风与烟火气,“包棉1958”迅速走红社交平台。一位老职工感慨道:“这些老机器把我们的记忆一下子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前不久,“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成功入选2024-2025年度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如果说历史街区和闲置资产的活化利用展现了包头文旅的深厚底蕴,那么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则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在包钢工业游景区,高耸的烟囱和轰鸣的生产线不再是冰冷的工业符号,而是变成了吸引游客的独特景观。当下,包钢工业游景区已形成展馆讲解、生产线和工业遗址参观三位一体的工业旅游线路,让游客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工业的魅力。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样精彩。曾经的画匠营子村摇身一变成为“天下黄河第一村”,同时引进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包头驻留基地、紫禁城书画协会等。今年以来,包头在这里举办2025包头黄河观凌活动、“凌”蛇献瑞·开河有喜春季旅游季、沉浸式国粹演出、2025全国春季“村晚”演出、艺术品竞拍等特色活动,形成了东西片区交相互动新景象,其间组织各类文旅活动167场次,吸引游客10万人次。依托壮美的黄河景观、独特的流凌现象与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目的地。“简直出乎我的意料,处处都是惊喜。”来自河北的游客李女士惊喜地表示。 另一边,固阳春坤山、达茂旗套马沟也因美丽的自然景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放松的优选之地。“五一”期间,包头邀请知名学者蒙曼走进包头解读北疆文明密码,引发全网关注。“原来内蒙古包头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直播间里,不少网友刷着弹幕。“工业身体、文艺灵魂,这就是包头,一个包你‘玩得上头’的地方。”2025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发展主题活动上,白岩松这样评价包头。 如果说文旅资源是吸引游客的“硬实力”,那么服务品质则是留住游客的“软实力”。文化场馆活动期间延长开放,马拉松开跑前为外地跑友发送天气提醒与美食地图、终点补给站摆着本地炖羊肉,奶茶;音乐节、演唱会开通直通车……包头通过细节积累好口碑,让游客在包头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此同时,高水平音乐会、话剧演出等百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文艺活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包头市共举办文旅活动200场(次)、文化活动483场(次)。 如今的包头,钢铁生产线的轰鸣与艺术区的创意交响共鸣,产业工人的坚守与非遗的传承相得益彰。一边是厚重的工业记忆,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奋斗历程;一边是鲜活的文旅创新,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无限活力;一边是得天独厚的壮美风光,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魅力;一边是城市的人文温度,温暖着每一位游客的心。这座北疆之城正以独特的“工业身体、文艺灵魂”吸引着八方来客,书写着文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