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剧照 本报讯(记者 郭燕) 郭晨,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人熟知,但他创作的剧目却深深印在很多包头人的记忆中:黄河观凌周的沉浸式体验《九曲黄河颂》《西口情》、老包头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的实景剧《西口情韵》、“包棉1958”的浪漫演绎《因为爱·所以爱》、固阳秦长城文化公园的穿越史诗《千古长城情》……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念念不忘,更让包头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心中。 作为包头市艺术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郭晨从舞台演员到幕后编导,十余年来几乎参与了剧院所有剧目的演出或创作。从一票难求的小剧场话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二货》,到恢宏的革命历史剧《为正义辩护》;从温情动人的漫瀚剧《都贵玛》,到童趣盎然的儿童剧《小马奔奔历险记》;从接地气的小品《年夜饭》到旗县区春晚的舞台……他的足迹遍布台前幕后。 谈及艺术生涯,郭晨总是轻描淡写:当年“捡漏”成为内蒙古唯一考入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后来又以第一名“轻松”考入剧院,再后来创新引进各类剧目形式。然而,这份“轻松”背后,是他对艺术近乎苛刻的执着。2017年担任创作管理职务后,他的视野从角色塑造扩展到如何用作品激活家乡文化市场、传播包头形象。他聚焦社会议题,编导并参演《杰出患者》《头婚眼花》等话剧;关注儿童成长,创作《魔幻那达慕》《衣橱里的奇幻世界》等儿童剧;引入素描喜剧、沉浸式喜剧、科普剧等前沿形式,让包头观众足不出城便能享受一线城市的文化盛宴。 2024年3月,市政府交给包头市艺术剧院一项重任:为“天下黄河第一村”打造一台引爆人气的演出。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了郭晨肩上。面对嘈杂的街头环境,传统表演形式显然不行。郭晨反复思考,从上海学习的实景剧中获得灵感,创新提出“沉浸式实景剧”概念并付诸实践,将包头文化元素融入互动体验。演出当天,鼓乐、非遗展示、戏剧舞蹈、走西口情景演绎环环相扣,游客既是观众又是“剧中人”。精彩的演出、新奇的体验,为黄河观凌周增色无数,也让无数外地游客通过直播爱上包头。 然而,没有人知道,“付诸实践”四字背后,是郭晨无数个通宵创作的日夜。可艰辛的过程他并不愿意细说,因为在他心中,精彩的结果才是唯一答案。 此后,沉浸式实景剧在包头各大新晋旅游景点先后上演,每次都会吸引大量观众。“就拿《因为爱·所以爱 520相约1958》来说,现场观众达1500人,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3.4万。”观众的喜爱,让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通过这些作品,更多人读懂了包头的千年文脉、走西口的沧桑历史、“黄河几字弯明珠”的深意,重温了包钢、包棉的辉煌岁月,也感受到《北梁人家》的幸福、《赛汗塔拉的星空》的璀璨、《大国工匠》的传承。 如今,虽因身体原因淡出舞台,郭晨的创作却愈发蓬勃。他通过《小稀变形记》《烽火白云鄂博》《钢的情》展现包头产业发展的壮阔图景;他涉足新媒体领域,推出微短剧《我陪太爷走西口》《因为一座桥,爱上一座城》,持续讲述包头故事。 这份热爱,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家乡的深情。“作为80后,我见证过包头的辉煌。这座城市给予我爱与养分,我愿用自己微弱的艺术之光为家乡添一抹亮色,让更多人像我一样爱上这里。”郭晨说,这是他艺术生涯始终不变的初心。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