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美术馆新展“绘动世界: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围绕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程,集中展出百余个经典动画角色原稿以及千余件珍贵展品,完整呈现了动画片从“台前”到“幕后”的创作过程,使当下的观众看到了几代美术工作者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并较为完整地了解到他们所创造的中国动画美学体系。
《大闹天宫》成就非凡
中国动画美学体系主要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托起,其中最耀眼的标志就是《大闹天宫》。这部彩色动画长片由李克弱、万籁鸣根据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前七回改编而成,导演是万籁鸣和唐澄。影片分为上、下两集,由美影厂分别于1961年、1964年摄制出品,片长117分钟。
1959年,《大闹天宫》摄制组成立,经过一番周密的分析与讨论后,主创人员于年底外出采风。一行人首先去了故宫,随后是颐和园、西山碧云寺和其他庙宇,为影片中古代建筑造型设计定下了基调。然后又参阅了大量的古代壁画,从中提取了造型和色彩元素,为影片中的各类人物造型打下基础。
创作组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聘请著名漫画家、装饰画家张光宇担任《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形象设计。张光宇深谙传统民族美术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京剧脸谱的夸张变形来强化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从而构建出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群。
据《大闹天宫》动画设计师林文肖回忆,人物动作设计中大量运用了中国戏曲元素。最为典型的一幕是花果山水帘洞水幕打开,孙悟空出场,吸收借鉴了京剧美猴王中的诸多范式。
从戏曲中提取色彩、造型的元素,同时把握音乐的程式化和节奏感,对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979年的《哪吒闹海》和1983年的《天书奇谭》,主创团队都主动自觉地运用《大闹天宫》所确立的两大设计思路:戏曲与民间美术元素。
四大动画类型同辉
新中国的动画起步于东北。1947年至1948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卡通股先后摄制了木偶动画片《皇帝梦》(陈波儿导演)、手绘动画片《瓮中捉鳖》(方明导演)。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以卡通股为基础成立美术片组,特伟任组长,靳夕任副组长。从此,“美术电影”的概念正式确立,成为手绘、木偶等不同工艺的动画影片的总称。1950年3月,东北电影制片厂美术片组南迁至上海,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特伟任厂长。中国动画进入长达十年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是“中国学派”动画风格确立和成形的关键时期。
从1957年至1965年是中国木偶动画大发展的时期,美影厂拍摄了四十余部木偶动画,《雕龙记》《孔雀公主》《半夜鸡叫》等都是那批作品中的代表作。正是基于这一代积累的丰富创作经验,才会有后来的“阿凡提的故事”系列的诞生。
1979年,木偶动画《阿凡提种金子》推出,由于播出后广受观众欢迎,主创人员决定继续制作续集,并先后两次深入新疆各地,观察与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接下来的九年时间里,美影厂陆续推出了13集阿凡提系列故事,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阿凡提的形象还一直出现在电视荧屏中。
木偶动画并非中国独创,而剪纸动画就不同,是中国动画学派的一大特色。1958年,由万古蟾导演的中国首部彩色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瓜》摄制完成,剪纸动画的发明可以说是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的。
由于手绘动画影片工序太复杂,从设计人物造型与动作,到具体的描绘、勾线、上色等,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而在1958年5月,国家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总路线,各生产战线积极响应,美术工作者也不例外。美影厂的美术工作者尝试将影片中的人物描绘在硬纸片上,把身体各部剪开来,装上关节,大如头、手、足各部位都能活动自如,小如眼、耳、口、鼻各五官也表情灵活,再进行逐个拍摄,这样就比手绘动画片节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继《猪八戒吃瓜》后,万古蟾又导演了广为人知的剪纸动画《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等。
摄影创新一脉相承
20世纪60年代,全社会掀起技术革新运动,动画领域也参与其中,水墨动画便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美影厂老一辈摄影师段孝萱回忆,当时的主创人员十分清楚,要让水墨动起来,单靠原有工艺是不行的,必须突破单线平涂的工艺。于是,先由吕晋加做了一个青蛙跳水的水墨动画试验,利用摄影的特殊技术形成多次曝光,结合焦点的虚实变化,再将冲洗出的底片连续播放,形成水墨的动画感。经过反复试验,美影厂终于在1961年以齐白石的画为蓝本创作出了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1979年拍摄的《哪吒闹海》更是令人记忆犹新,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长片。影片中多次出现哪吒身后的莲花源源不断地发出奇异五色光晕的视觉奇观,属于当时最高难度的动画技术。《哪吒闹海》的摄影由三位十分有经验的摄影师担任,他们经过科研攻关,最后采用胶片两次曝光、多层摄影,并巧借人眼保有视觉残影的特性进行后期胶片处理,利用动画电影拍摄技术上的创新,对古典神话场面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化视觉呈现。这部动画对一代人的影响更是持续到今天,正是因为这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才造就了今天《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中国电影票房奇迹。
自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许多经典名作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在风格手法上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并始终坚守具有时代精神的本土大众文化表达,使中国动画在剧作、美术、音乐、表演等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气派”,成为中国美术动画片的黄金时代。
(据《北京青年报》,有删减 记者: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