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苗雨蔚) “几年前,我做了左眼白内障手术,选的是双焦点晶体,花了5000多元,在人工晶体带量采购政策实行后,我又做了右眼白内障手术,同样的晶体才花了2000多元,目前两只眼睛视力都很好,我非常满意。”日前,患者高云英激动地说。
白内障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便是手术摘除,将浑浊的晶状体置换成透明的人工晶体。2023年,国家医保局启动人工晶体带量采购,通过“以量换价”,让患者用上质优价宜的产品。国家组织人工晶体带量采购中选结果于2024年7月1日在我市落地执行。目前,我市16家公立医院参与国家组织人工晶体带量采购,一年的采购量超8000个,是2022年的2.68倍。
“人工晶体带量采购平均降幅超60%,单焦点晶体从3000元降至中选价1000元左右,多焦点晶体从2万元降至6000-8000元。同时,术后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患者自付部分显著减少。”包头市医疗保障局医药采购中心信息室负责人刘晓炜介绍,国家对人工晶体带量采购设置了严格的准入标准,中选产品均须通过国家药监部门认证,保证产品质量,让老百姓真正用上物美价廉的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带量采购不仅是医药改革的缩影,更是将“健康中国”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随着医改政策逐步深化,越来越多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中选产品走进百姓家,让“病有所医”真正成为现实。
“我们医院从2024年7月开始执行人工晶体带量采购,执行以来共完成白内障手术800多例,其中包括单焦点晶体、双焦点晶体,还有三焦点晶体,患者一致反馈‘很满意’。”包头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辛向阳说。
【记者短评】
人工晶体带量采购政策,恰似一场及时雨,润泽了无数患者的心田。它不仅是医疗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生动体现,更是国家对民生关怀的有力彰显。这一政策的成功实施,让我们看到了医药改革的无限潜力,也为更多医疗难题的攻克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完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重获清晰视界,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祉。